《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第六章 从单一市场经济到多元市场经济(4)

在工业领域,调整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降低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加速对轻工业的投资,减少在生产领域的资本投入,增加住房和其他非生产领域的政府开支,包括提高劳动报酬。这项政策的经济逻辑在于促进消费,减少经济尤其是重工业对资本投入的依赖。调整政策迅速提高了中国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除此之外,作为经济政策的一部分,1978年中国政府还采取了另外一项改革措施,“放权让利”,从而实现经济分权,给予地方政府、城市中的企业以及农村的生产队等地方上的经济参与者更多的自主权和积极性。除了在农业领域,“放权让利”的改革方式主要在国营企业、国际贸易和公共财政这三个领域内推行。在国际贸易方面,这项政策有效地终结了外贸部对海外贸易的垄断,允许地方政府和国营企业自行设立贸易公司。在公共财政领域,新的政策从根本上使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地掌握了地方财政,不再完全依赖财政部。

毫无疑问,这项改革的关键目标是国营企业。与“洋跃进”致力于建设新工厂不同,新政策致力于改善现存国营企业的状况。尽管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四川省首先进行了企业改革的尝试,但直到1979年改革才成为全国性的政策。为了提高国营企业自主权,政府希望在不进行私有化的前提下,将企业的管理决策权移交给企业。旨在“增强企业活力”的措施标志着中国政府在“洋跃进”之后,再一次试图启动停滞不前的工业改革。由于中国信奉社会主义,企业改革更多地受到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限制,而非经济上的考虑。因此,虽然政府希望通过改革为国企注入活力,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却并没有将国企从政府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两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令人困惑。

“八字方针”的总体效果实际上相当有限,尽管所有的方法都指向了正确的方向。例如,中国政府在农业中采取的措施非常成功,迅速而显著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根本上来说,并没有将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出来。然而,直到曾被政府严令禁止的家庭联产承包兴起之后,政府主导的农业改革的诸多缺陷才显现出来。与之相似的是,企业改革显著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但国企改革的缺陷依旧明显,只不过直到国营企业开始与私营企业竞争的时候,那些最严重的缺陷才浮出水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