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一场国际战争开始了
在局势失控的情况下,清廷必须顺应义和拳扮演一个“爱国爱民”的朝廷,如果贸然剿杀,恐怕等不到外国干涉便已亡于拳民之手。只有领悟到这点,才能体会到清廷“宣战诏书”的深刻含义,这也是这个所谓的“宣战诏书”对内而不对外的原因所在了。
一、使馆卫队入京
在北京的闷热天气来临之前,真正让各国公使们感到惊慌的不是“涞水事件”(清军分统杨福同的被杀),也不是之后的涿州被占领,而是5月28日丰台车站被烧毁。丰台车站是京津线上一个重要的连接点,在其被焚毁之后,各国公使们强烈地感觉到危险的袭来,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这表明义和拳随时可能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并使他们陷于孤立无援的境遇。
5月29日,各国公使决定联合行动并集体前往总理衙门要求清政府立刻采取行动。俄国公使格尔思甚至提醒总理衙门的官员,希望清廷立刻恢复秩序,不然的话,外国干涉将带来更大的灾难。德国公使克林德对局势很悲观,他直截了当的指出,中国当前问题的实质是一场革命;不仅如此,他还公开提出中国即将崩溃的论调,并建议公使们应该讨论如何瓜分中国的方案。
克林德的论调被各国公使通过各种渠道传出去后,德国当局大为震惊,这使得克林德遭到严厉的批评。由此,克林德在那段时间里变得郁郁寡欢,他对公使团的同事们深为忌恨,这也是他在后来在外交活动中独行其是并引发严重后果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清廷也意识到丰台车站被焚将严重影响到外国公使们的情绪。因此,在丰台事件后的第二天(5月29日),清廷发布了一道严厉的上谕,要求立刻弹压拳民并加强使馆区的保护。但是,公使们对清廷的上谕早已失去了信心,他们在5月30日前往总理衙门并坚持要求清廷立即批准接受各国卫队进入使馆区。总理衙门的官员答复说这决不可能,“因为把消息送到颐和园需要一天时间,朝廷给予回复需要一天时间,将皇上的旨意传达给各位公使还需要一天时间。”但公使们仍旧坚持己见,并声称要在总理衙门等到次日清晨六点,以听到清廷的答复。
外国卫队进入使馆区曾经在1898年戊戌政变之后发生过一次,当时一贯仇洋的董福祥所部甘军入京后,公使团感到受到了威胁,因此要求卫队入驻使馆,但那时中外冲突和彼此间的不信任并没有庚子年那么突出。在清廷看来,列强在不久前还在天津的大沽口外举行过一次规模不小的海军示威,如今再次要求卫队入京,这不仅让清廷感到难堪(因为这说明公使们认为清廷缺乏保护使馆的能力),而且可能另有居心(使馆离皇宫太近,发动“斩首行动”也不是没有可能)。
公使们之所以如此骄横,是因为他们做好了强行入京的准备。法国驻天津领事杜士兰不等总理衙门的回复,便直接面见直隶总督裕禄,声称洋兵进京不过是为了保护使馆;而且,不管中方批准与否,使馆卫队都将在明日启程。裕禄在惊吓之下,急忙电告朝廷,说自己尽力劝服洋人但实在是无力阻止。事实上,裕禄是非常害怕因阻挡洋兵启程而挑起中外战争,这个责任他可不敢承担。也正因为这样的念头,在后来的西摩尔联军入京问题上,他也是同样的一筹莫展,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