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精神》耶路撒冷——宗教之城(11)

信仰和宗教

许多不信教的人在耶路撒冷生活了一年多后开始喜欢“拥有信仰的生活”。但他们拒绝将信仰制度化,即宗教。所以,让我和来自三大一神教——犹太教、穆斯林和基督教的信徒或非信徒们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如果宗教是出于自愿的、拥有共同信仰的人的聚会,对许多人来说是好事。但它必须是自发的、不受管制的、兼收并蓄的,允许个人采取和选择他们愿意的方式把信仰纳入自己的体系。当然,核心观点必须很清晰,如上帝只有一个的信仰。要实现这一点,宗教就必须多元、开放、宽容、包容,必须与作为秩序和等级形式的政治脱离关系。它关心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质,这样宗教领袖就可以避免腐败。如果你问我,我会说耶路撒冷就拥有这种精神气质,因为它是这么多信仰和宗教的家,因为它并非富裕的城市,因为它有太多的流血和战争,因为它的建筑和规划塑造了适当的氛围。在会议上和论坛中这样说了之后,我听到了太多的反对声音:有人会说,宗教已经堕落为仇恨,精神已经堕落为巫术和享乐主义。

新年除夕,耶路撒冷的基督徒称之为西尔维斯特日,因为教皇西尔维斯特在335年12月31日去世。许多犹太人则认为西尔维斯特是邪恶的敌人和犹太人迫害者,但这并不妨碍数百个孩子们在新年除夕,到城市的酒吧和饭馆里庆祝节日。这是个天气阴沉的日子,我开车和一个朋友来到城市边缘一个风景如画的“村庄”安基连(Ein Kerem,希伯来语意为“葡萄园之春”)。那里有一群尼日利亚朝圣者,他们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佩戴着各色装饰,兴奋激动地涌进安基连的一座教堂中。现在还是早上,村里的人才刚刚起床活动。看到一家咖啡馆开了门,我就建议进去喝一杯意大利浓咖啡暖和一下,并与在那里工作的年轻人聊聊天。老板是一个耶路撒冷年轻人,刚刚在这个村里租下一个房间。我问他为什么喜欢安基连,他说,是喜欢这里的氛围,有很多游客,有艺术家、嬉皮士、虔诚的信徒和各色饭馆。我向朋友提到,巴勒斯坦人在1948年被迫离开前就一直生活在这里。他说,当今愉快和谐的氛围背后是许多埋藏在这里的死者的眼泪。我回答说,这就是耶路撒冷的故事。对尼日利亚朝圣者来说,这没有说到点子上。主要是因为尼日利亚朝圣者感兴趣的是安基连,是撒迦利亚和妻子伊丽莎白的家,更重要的是,在基督教传统看来,这里是他们的儿子施洗约翰的出生地。我们从咖啡馆出来,马上感受到早上清冷的空气,太阳穿过云层给这里的大教堂抹上一缕阳光。这是个罕见的美丽、甜美又悲哀的时刻,让人不由得产生一些感慨,许多人可能觉得有些多愁善感和矫揉造作,但我确实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净化。看看周围众多的基督徒,我觉得我们拥有共同的上帝,正如O.P.教我的“上帝在我们心中”。我想起上个星期我和贝淡宁在耶路撒冷郊外散步的情景,那时他已经来耶路撒冷两个月了。太阳突然从厚厚的云层中穿过来给耶路撒冷周围的山丘抹上一缕金黄的玫瑰色,贝淡宁高喊:“看啊,这里真有上帝。”或许,这是待在耶路撒冷足够长时间的人才会遇到的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