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创新就是用简单化的公式来阐述魅力领导的构成要素。总体框架是这样的,变革型领导要制定或拥有一个愿景,要鼓励人们为了整个组织的利益作出牺牲,还要赋权他人以实现愿景。一些专家比较重视领导者道德素质的作用,其他人则强调领导者必须能够启迪下属的智慧。
这个概念架构在那些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下属也上过大学的管理者中间颇受欢迎,因为他们认为组织应该不断变革和完善,而另一方面,告诉下属应该做什么却颇为困难。这种概念架构正好迎合了他们这两种心理。
无论你对“领导力”的定义有何看法,当它与战略混淆的时候,问题就产生了。处于领导位置的人和战略的制定者可能是同一个人,但这两个任务却是不同的。领导者鼓励人们牺牲个人利益。比如,变革需要作出痛苦的调整,优秀的领导有助于人们更加积极地看待这些调整。战略是一门艺术,需要确定哪些目标值得追求而且可能实现。关于没有战略却能实施有效领导的例子,请看一看儿童十字军。这项运动起源于1212年。当时,法国有一个年轻的牧羊人,名叫斯蒂芬。他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就是召集一帮孩子前往耶路撒冷,将那里的穆斯林驱逐出去。他觉得横亘在他们前面的大海一如当年摩西面前的大海一样。听他讲过愿景和目标的人,无不为他的激情和口才所折服。关于斯蒂芬这个愿景的消息后来传到了德国,一个名叫尼古拉斯的德国年轻人组织起了自己的十字军。他的愿景是感化那些穆斯林,而不是占领他们的土地。两位年轻而魅力十足的领导者招募了一批追随者之后,便开始了艰难的旅程。
斯蒂芬的“大部队”艰难跋涉了几个月,终于到达了地中海沿岸城市——马赛。在那里,他们设法登上了7条船。后来,两条船在海上失事,船上的人全部遇难。另外5条船遭到穆斯林袭击,所有人都被变卖为奴隶。
尼古拉斯率领两万名德国儿童首先向南进发。到达罗马时人数大减,但大多数人依然深信他们能够返回德国。到最后,只有少数人回去了。结果,那些死去的儿童的家长们绞死了尼古拉斯的父亲。
有魅力的愿景的确能够打动人,这是无可否认的。而且,这种愿景非常有助于克服人的惰性,能够激励人们行动起来并牺牲自身利益。但在1212年,同其他很多次举动一样,数千人付出的牺牲却是徒劳无功的,没有达成既定目标。
要实现伟大的目标,不仅需要魅力十足、高瞻远瞩的领导,往往还需要认真地思考阻力与行动方式。甘地在印度就是这样做的,他小心翼翼地组织示威、游行、宣传等活动,而且数次在监狱中建立自己的组织,揭露英国统治者标榜的公正公平、道德高尚的虚伪形象。正是因为甘地的魅力、愿景再加上良好的战略,印度才获得了独立,并且留下了一份值得自豪的遗产。 21世纪初,愿景领导与战略工作逐渐结合在一起,催生了一种模板式战略规划系统。(在谷歌搜索引擎上搜索“愿景使命战略”,能找到数千个可用于销售或正在使用的这类模板。)这种模板一般如下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