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理想国
从晚清到民国,一个世纪。
一个世纪足以代谢四代中国人。
在城市的嚣尘上,四代人面向新世界开始了冒险的历程。他们是一群仍然穿着长袍、工整地系着襟扣的传统知识分子,他们是一群说着流利的外语却甘赴国难的新派留学生,他们是一群拭去手上的鲜血、努力试图建造一个好国家的军人,他们是一群刚刚剪断辫子、在失去头部的重量之后满怀憧憬又忐忑不安的普通中国人..他们轮番地冲击、拼杀、搏命、以身相殉,只是希望这个时代能更好些。
中国人对理想国的想象,从未如此迫切。
无论是出于地方主义的激情,还是出于民族主义的本能,独守桃源南山的梦想已注定支离破碎。以城市为基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景将难以抗拒地被捆绑在一起,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整个国家因理想主义而沸腾,也因理想主义而焦灼。人们别无选择,只有用自己一瞬的生命,去填充这个国家失控的将来。于是,各地不断出现的城市散点,在乱世的荒漠里,在古老中国皲裂的版图上,结出璀璨的星河--直到今天,我们仍生活在他们缔造的历史之中。
事实上,在那一个世纪里,冷静的思考、甄别与建造,一直与毫无节制的激情、偏见与破坏欲,共同构成中国现代化的双行道。C.E.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中写道:"许多历史学家执迷于各种革命,妨碍了他们更多地注意帝王、君主和官僚所从事的初级阶段的现代化改革。"5 早期的变革,固然有其幼稚、冲动乃至偏颇、残酷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因此便否定它的想象力、使命感、苦心经营与不凡成就。当年的种种举措,足以令今人惊叹,并给今日以启迪。
然而,那些拓荒者的身影,大多已被夜空吞噬。
我们只知有现在,却不知现在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