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舞台上的政治》第3章 层次分析与对外政策(16)

对外政策决策:政治文化

每一国家的对外政策都反映了其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政治文化即沿袭下来的、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及其基本实践,政治文化的变化是缓慢的(Paquette,2003;Jung,2002)。由于领导者大部分或全部认同这些价值观,他制定的政策必然与其所在社会的政治文化相一致。并且,即使他们并不认同其所在社会的某种特定价值,领导者也希望避免由于采用了一种与所在社会的政治文化相悖的政策所带来的冲击。为了分析某国的政治文化,你应当观察以下事情,即该民族如何看待其自身及其国家、如何看待他者、认为本国应该在世界上扮演何种角色、认为什么是合道德的行为。

美国人与中国人为如何看待自我以及促使他者接受其价值观的问题提供了一些例证。美国人与中国人都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优越的。就美国而论,这种现象被称为美国例外论(American exceptionalism)。例如,这种观点导致81%的美国人在一项民意测验中对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持肯定态度。①中国人与此相似的优越感被称为中国中心主义(Sinocentrism)。中国人将本国视为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人的这种倾向体现在汉字国名中:“中国”意味着“中央王国”,这反映了中国人的自身印象。

美国人与中国人所不同的是其试图把信念强加给他者的看法。美国人有时被描述为具有一种强迫性冲动(missionary impulse)。也就是说,美国人身上具有按照美国的“模样”变革世界的热忱。美国政治文化的这个方面导致美国不仅击败了阿富汗、伊拉克及其他地方的敌对政权,而且代之以民主政府。美国所作出的其他决策也体现了这一点,如对外援助。美国实施对外援助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某国在多大程度上坚持美国的人权观念。

中国人对价值观传播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尽管中国对其文化非常自豪,但没有将其强加给他者的历史。这种取向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其儒家学说的“以身示范”--而不是“以武促变”--的信条。中国中心主义的态度还使得中国历代统治者认为,“蛮夷”无法达到中国文化的高度,最好“由他们去吧”。由于此种非强迫性的态度(nonmissionary attitude)以及其他类似思想流派的影响,中国人很难理解美国人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为何竭力要求中国采用其眼中的异域价值观、人权以及其他相关行为标准。

对外政策决策的行为体

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写道:“华盛顿就像一个古罗马竞技场,角斗士在其中奋力厮杀。”这个比喻表明,对外政策决策并非一个平静的思考过程,而是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权力和技巧的测验,目的是裁决哪些政策建议胜出。基辛格所说的“角斗士”即是对外政策决策的行为体(foreign policy-making actors),包括:政治领导者、官僚机构、立法机构、政治反对派、利益集团以及公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