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舞台上的政治》第3章 层次分析与对外政策(15)

境遇类型与对外政策过程

对外政策过程在一国之内也存在差异。境遇是一个变量。危机与非危机期间的政策决策过程是不一样的。危机境遇(crisis situation)有可能发生,如果决策者:(1)惊讶于某一突发性事件;(2)感受到了威胁(特别是军事方面的);(3)认为他们只有很短的反应时间(Brecher & Wilkenfeld,1997)。以上任何一个因素越强烈,危机感就越严重。

非危机境遇经常涉及各种各样的、力图影响政策的国内行为体,而危机决策则很可能由政治领导者及其不多的几个顾问主导。原因之一在于集合效应(rally effect)。它指公众及其他国内政治行为体在危机时候支持领导者的倾向。图3.5表明了集合效应对“9·11”袭击、2003年美伊战争之初小布什总统的公众支持率的影响(Hetherington & Nelson,2003)。英国--美国唯一的主要同盟--也显示出了相似的模式。美伊战争前后,英国公众对布莱尔首相支持率分别是48%和63%。①

政策类型与对外政策过程

问题领域(issue area)的性质不同,对外政策的决策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对美国人几乎没有直接或明显影响的问题被称之为纯粹的对外政策。这类决策通常由少数决策者在行政部门内作出,几乎不会引起任何国内反对或关注。例如,小布什总统2004年同意北约“东扩”,增加7个成员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与斯洛文尼亚)。即使这实质性地增加了美国国防义务,美国人也几乎不会予以关注。媒体也很少提到这个问题,民意测验专家甚至懒得向公众询问相关想法。北约的此类扩展甚至在国会也不会引起很多的注意,一般会一致性予以批准。

相比较之下,对美国人有直接且明显的国内影响的对外政策被称之为国内间政策(intermestic policy)。这类政策倾向于鼓励立法者、利益集团以及其他对外政策决策行为体展开实质性活动,因而压缩了行政部门领导根据个人喜好制定政策的空间。对外贸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这不仅影响国际关系,也影响美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如工作、价格等。

此种国内关联使商人、劳工以及消费者团体变得主动而活跃起来,这转而使国会陷入争吵之中(Grossman & Helpma,2002)。因此,总统等国家领导者通常对纯粹的对外政策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例如,小布什必须奋力劝说国会给予他在贸易条约谈判中更多的自由裁量权(fast-track authority),这与其轻易获得北约扩大的批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小布什所在的政党控制着国会众、议两院,但总统也需经过一番协调性的努力之后才能成功。这些努力包括亲自去国会大厦游说、“威逼利诱”立法者。即使如此,众议院的最终投票结果也不过215∶212。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