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2 社会影响的威力(3)

行为学派的学者选择不去处理认知、思维和感觉等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概念太过模糊、太过唯心,并且和可观察的行为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由于具有这种简洁的特性,行为主义的取向能够解释大量的行为。然而,也由于行为主义不研究认知、思维、感觉等人类社会经验中极为重要的现象,这种研究方式对于完整地了解社会情境是不够的。另外,我们已经知道,将观察局限于情境中的物理特性,将无法充分了解社会行为。我们必须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待情境,看看他们是如何解读周围的环境的(Griffin & Ross,1991;Ross & Nisbett,1991)。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人走近你,拍拍你的背,问你感觉什么样,这有什么价值吗?从表面上看,这看起来好像很有价值。毕竟,那人对我们感兴趣不是一件乐事吗?但事实上这是一个依赖于我们的想法和感受的复杂情形。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取决于问话者是我们的密友(非常关心我们的健康状况),是一个纯粹闲得无聊想打发时间的泛泛之交,还是一个想推销二手车的汽车销售员,即使他们所用的言词和语气完全一样。例如,我们不可能在回答汽车销售员的问题时,提到最近遭受肾疾之苦——而如果是回答我们的密友,就可能提及此事。

这种对解读——即人们解释社会情境的方式——的强调,源于所谓的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学派。它最初是作为一种解释人们如何理解物理世界的理论而提出的。完形心理学认为我们应该研究一个客体出现在我们心中的主观方式(完形或整体),而不是构成这个物体的客观物理特征。举例来说,了解人们是如何看待一幅画的方法之一是将这幅画分解为单独成分,譬如画布上每个部位的底色的准确用量、应用了什么类型的绘画技巧以及它们所成的不同几何图形。然后我们就可以试着确定观赏者是如何整合所有成分,以形成对这幅画的整体印象。然而,根据完形心理学者的观点,光是研究这些知觉的组成片段,是无法了解一个物体如何被知觉的。因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应该着眼于知觉者的现象学,即物体是如何在人们心中呈现的,而不是着眼于客观刺激物的单独成分。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沃尔夫冈·柯勒(Wolfgang Kohler)、马克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和他们的学生及同事,于20世纪上半叶在德国创立了完形研究方法。20世纪30年代末期,他们中的数位为躲避纳粹政权而移民到美国,随后对美国心理学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位敏锐的观察者说:“如果要我指出一位对这个领域影响最深的人,那他非阿道夫·希特勒莫属。”(Cartwright,1979,p.84)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是这些移民者之一,他被公认为是现代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身为一个年轻的犹太裔德国学者,勒温在20世纪30年代的纳粹德国,亲历了反犹太狂潮。这种经历不但对他的思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使他到了美国之后,便着手修正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引导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开始研究偏见、种族刻板印象的起因及治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