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呈上之后,圣谕说:
袁世凯奏请开去会办练兵差使一折,现在时事艰难,练兵为当务之急。前有旨派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宜,以袁世凯近在北洋,派令会办。原以该督于兵事夙所讲求,特加委任,惟当任怨任劳,挽回积习,认真整顿,毋稍推诿。所有练兵一切事宜,著随时会商庆亲王妥筹办理,以副朝廷整饬戎行之至意。所请开去会办练兵差使之处,著毋庸议。钦此。
清政府把种种权利都给了袁世凯,不过是让袁世凯从总体上进行掌控,如果让袁世凯事事都认真对待就太难了。这里将袁世凯在此时所执行的政策,简略地举几个例子:
袁世凯所兼的差事虽然很多,但终究直隶总督是他的专职,而袁世凯所做的事情也是以地方事务为主。从袁世凯所提出的政策来看,首推裁减书吏和差役,规定工资最为重要。当时清朝的书吏和差役,一个县有数百人到千余人,甚至两千人之多,他们还有一个名字叫“白役”。称他们为“白役”,是因为他们没有工资。这就导致了书吏靠舞弄文字和法律来维持生计,差役靠敲诈勒索来谋生,这样的积习由来已久,弄得民不聊生。袁世凯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弊端,首先在天津县实行了征收诉讼费的做法,并给书吏和差役规定了工资。当时清朝的文化非常薄弱,社会上不知道司法、立法、行政是何物。当初张之洞也知道有此弊端,曾上疏给政府,准备裁减书吏,雇佣读书安分的人来从事书写、抄写的工作,雇佣士兵来担任差役。最终因为筹不到钱,也就成了空谈。而袁世凯竟能敢作敢为,公开征收诉讼费,并把收到的钱用来给书吏和差役发工资。他的这个做法隐含了文明社会裁判所的意味。这个制度实行伊始,流言四起。人们说以前官吏索贿,还知道避讳,今天当堂要钱,成何体统?社会各界都纷纷议论,随即有御史上折子弹劾袁世凯。当时清政府对袁世凯非常信任,区区弹劾不可能参倒袁世凯,这些弹劾袁世凯的奏章都被皇上扣下了。袁世凯既然下定决心实行,就没有过多地考虑其他,但是他特别安排人对实行情况进行暗访,敢有重蹈覆辙的人,一定严厉从重处罚。时间久了,老百姓不再受书吏和差役的骚扰,民间也就变得安静,人们对这一政策的态度又变成了异口同声的称赞。等到办出了成效,袁世凯又上疏向皇上禀明,并请求把这一做法在政务处备案。疏云:
奏为天津县额定书役人等名数,并酌收民间讼费,以济工食。……臣查书役人等,害民蠹政,积弊最深,而州县事繁,不能不需人差遣。大县人少且不敷用,例定役食为数极薄,势难责其枵腹从公。今若概令收取讼费,以资养赡,又虑繁苛滋扰,熟筹审顾,行之甚难。惟天津承大乱之后,百度经营有同草创,如趁交还地面之始,革去宿弊,书役人等力加裁并,其万不可减者逐细挑选,酌定各数,其应役食外量给工食,举各项陋规差费,一律禁革,不准需索分文,违者处以极刑,严饬遵办。兹据署天津县章焘禀称:县署家丁、书吏、差役之众,甲于通省,历任以来所用不下三千余人。该令奉饬认真整顿,首先裁用门丁,其司事家人照旧额减半,仅用五十余名。书吏则详加考验,分别去留,共用百名。差役之积习过深者,悉数选募,壮勇六十名,皀役四十名,此外不许另用散役一人。勇役均改穿号衣,悬挂腰牌,俾民间易于识别,应需用工食银两,酌收讼费,按月开支。讼费画分三等,上户限交制钱十吊,中户八吊,下户六吊,令理曲者当堂交纳,贫户酌量免缴,和息案交钱十六吊。遇有控追欠债,统按追出之数酌提一成,作为公费,并将限定数目,悬示晓谕,俾众周知,以免额外需索。民间乐于去弊,且有定额,莫不甘心输纳,交口称便。自上年八月试办起,以迄今日,官无废事,役无贪索,民无扰累,业已著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