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相当壮观的葬礼,其中宗教仪式的壮观和场面的宏大都给当地的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种种的庄严与宏大,不仅是李鸿章正统信仰和仁孝之心的表现,更是对这个家族在过去的20年中获取的财富和地位的表示。家中的孝子们——他的哥哥总督李瀚章、他的两个弟弟、20个孙子和8个重孙都聚集在母亲的坟墓旁,以便能够最后一次好好地陪伴这位老人。接下来,人们把这位已经过世的老妇人的灵位奉祀于李家的宗祠之内,其间的过程和仪式相当复杂而隆重,有大批的达官显贵都亲身前往。大家都对这位母亲培养了两位总督儿子这样的卓著功勋,表现出真诚的尊敬。
直觉敏锐的传记作者对李鸿章曾在出访德国的第七天写下的文字作出了明确的肯定,这些文字是这样记录的:
我回绝了今天所有的来访者,闭门不出,因为我一直对在14年前去世而今已在天上的母亲抱有无尽的思念。无论是在我生活遭遇困苦磨难、种种不测抑或是快乐、自豪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天国里的母亲,无论是曾经还是现今,母亲都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的身边。
我的父亲在母亲去世之前的很多年就撒手人世。纵然父亲的坟墓宏大壮观,却也空寂得可怕。母亲无数次地向神请求赐福于自己,同时也向父亲的在天之灵祈祷,希望自己能够早些和游离于天国的父亲见面。然而母亲绝非有自杀的想法。通常很多没有知识或是有一定文化的妇女总标榜这样做是如何得伟大而光荣。但是倘若母亲真的自杀了,先走一步的父亲也绝对不会赞同这位他深爱的女人的做法,而且更不会感到慰藉。
母亲的去世无疑成了我一生最大的悲痛。纵然我希望回家守孝一年,但当时朝廷与俄国就朝鲜地位的问题的谈判刚刚开始,我也只好与总理衙门保持不断的沟通。
方才接到了哲学家莫尔托克先生的来信,本来打算明天再去读它,但转念一想我必须今晚就读,而且要多花一些时间去读,因为我可以从这位哲学家的言语之中找寻到对母亲温存的回忆。
李鸿章对母亲的积极追忆是有深刻原因的,这种原因正是他多年接受的儒学传统教育中对于基本孝道的追求,在这14年之中,李鸿章明确地表现出了对于这种道德的认同。纵然在对后代的教育上,我们要想轻易地说出这种正统的行为有多少是出于真正的深厚感情相当困难,而且也很难说出这当中又有多少是在故作姿态。对于和李鸿章很熟悉的人来说,他们都肯定了李鸿章对于母亲深沉的爱( 包括他对他家庭的其他成员也是这样 ),但他的爱也不能完全排除为政治和文学服务的目的,这当然也包括对于家庭和其他密切关系的利用。这是由他的性情决定的。为了借助阅读信件的方式来追忆母亲,在德国的波茨坦,他甚至牺牲了极为难得的五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当然了,这种说法来源于古代追求孝道的传统,不过事情的真实可信度却未必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