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这个皇位我说了算(7)

第五节 再见,恭亲王

遗诏之中有一个地方,似乎可以说明慈禧没有干预这道上谕,上谕中说自己一向节俭,对虚荣的事情看得很淡,办理后事不许铺张浪费,要符合节俭的要求,等等。这同慈禧喜欢奢华的行为方式正好相反。慈安小心谨慎,虽然在活着的时候和慈禧不和,但势力很小。现在死了之后,慈禧可以唯我独尊,掌握国家大权。但还是有一个人是个小小的障碍,那就是恭亲王,恭亲王还在军机处。慈安去世后,恭亲王就不能安心办事了。自从安德海被杀之后,慈禧很恨恭亲王,但顾忌他位高权重,想削弱议政王的名号,前面已经说过了,但一时之间找不到能代替他在军机处办事的人。而且恭亲王办事有经验,外交能力很强,不能不依靠他,因此慈禧一直忍着。到了1884年,慈禧觉得自己可以独断了,不再需要恭亲王的帮助,正好赶上中法大战,就找机会罢免恭亲王,还有那些在军机处支持恭亲王的官员。通过发上谕,把马江战败一事当成恭亲王的过错,但太后真正的意思,是觉得恭亲王心里有反抗的意愿。当时有几位御史上奏,批评太后奢侈的罪过,以及其他过失,太后怀疑恭亲王指使这些人这么干,就更加愤怒。

于是恭亲王退出政界,闲散无事。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时,中国被日本打败。聪明的太后又想起用恭亲王,希望他能辅佐她,但始终不能再像同治初年那样信任他了。恭亲王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在任上去世,他对国家贡献很大,尤其对外国很讲信用。慈禧虽然不喜欢恭亲王,但表面上仍然需要尊重恭亲王。

恭亲王去世之后,礼亲王继任他的职位。礼亲王是八位亲王之首,是太祖皇帝小儿子的后代。和礼亲王一同进入军机处的人,是张之万,也就是张之洞的哥哥,还有孙毓汶( 孙当大官好多年了,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十二月,皇帝因为翁同龢的缘故,把孙革职,当时太后不干预政治,只是在颐和园看戏消遣,因此孙的处境很危险 )等人。孙和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有很大的仇怨,而慈禧用人向来就是这样,这是为了让军机大臣之间互相不和,她从而能在中间控制大权。

太后下谕曰:

军机处遇有紧要事件,著会同醇亲王奕譞商办,俟皇帝亲政后。再降懿旨。

这道谕旨不只破坏了规矩,让皇帝的生父在行政上成为首脑,并且与光绪元年允诺的为同治帝立嗣的说法相左。如果皇帝给他的生父上了皇帝的尊号,那么同治的正统地位,就完全消失了,而且这种做法一定会给日后留下无穷无尽的祸患,种种阴谋诡计都是因此而起,比如说英国历史上的红白玫瑰之战,约克家族与兰开斯特的争端,就是这样。

这条命令下达后,盛昱、锡钧、赵尔巽纷纷上奏请太后收回成命。

太后看过后,下达谕旨:

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本日据左庶子盛昱、右庶子锡钧、御史赵尔巽等奏,醇亲王不宜参预军机事务各一折。并据盛昱奏称:嘉庆四年十月仁宗睿皇帝圣训,本朝自设立军机处以来,向无诸王在军机处行走等因,钦此。圣谟深远,允宜永遵。惟自垂帘以来,揆度时势,不能不用亲藩进参机务,此不得已之深衷,当为在廷诸臣所共谅。本月十四日,醇亲王奕譞与诸军机会商事件,本为军机处现办紧要事件而言,并非寻常诸事,概令与闻,亦断不能另派差使。醇亲王奕譞再四坚辞,碰头恳恩,当经曲加勉励,并谕俟皇帝亲政后再降懿旨,始暂时奉命。此中委折,尔诸臣岂能尽知耶?至军机处政事,委任枢臣,不准推诿,希图卸肩,以专责成。经此次剀切晓谕,在廷诸臣,自当仰体上意,毋得多渎。盛昱等所奏,应毋庸议。

看了这条上谕,让我们不能不想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批示大臣的话,天下有这么巧的事情,真是奇特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