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1.3 东方的终极实在:印度、波斯和中国(5)

在下面这段也是出自《伽萨》的话中,阿胡拉·马兹达对他的造物感到绝望,因为阿萨没有为它找到好的护卫者。

世上至今还没有笃信宗教、仁爱慈善的牲畜庇护人!众百姓还不懂得与下属和睦相处。……你可知世民中谁能充当牲畜的庇护者?

我所知的唯一人选是琐罗亚斯德,他信奉我们的宗教。

査拉图斯特拉代表牧群自由地采取主动。神认可了査拉图斯特拉的价值,把他指定为牧群的护卫者。于是,査拉图斯特拉对实在的基础本性这个问题,持一种深刻的精神性观点。

尽管琐罗亚斯德教最初并没有一个把“非物质的基质”或思想当作实在的基本本性的成熟观念,但是,査拉图斯特拉的阿胡拉·马兹达是一个从思想中创造的不朽的和有意识的实体,而且,根据査拉图斯特拉的说法,正是人类的思考能力赋予了人类独一无二的道德能力。此外,琐罗亚斯德教有一个永恒观念--根据这一观念,我们在地球上的这一时代不过是它的一部分。据说,在我们时代结束之际,恶造被永恒击败。

◆你认为査拉图斯特拉是如何影响了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这些一神论宗教的?

孔 子

在中国,早期形式的哲学不怎么关注我们所谓的“原始科学”问题,更多关注的是人、人的关系和人的行动。公元前六世纪的一位中国思想家,叫作孔子,他主张,思是我们的基本天性。在本质上,他所关注的是人之仁(good),即他所谓的“君子风度”,他及其追随者规定了后来数千年中国社会的形态。与西方的诸种本体论不同,孔子的形而上学主要关注的是人。

孔子及其追随者宣称,人在自身内有所区分--人的激情、野心和混乱的忠诚分散了他们的道德义务。他们认为,通过自觉和体贴地遵循礼(propriety),人能够克服他们的“个人自我”和欲望,从而实现一种“非个人的”仁。然而,这种非个人的生活--礼的生活--是一个人更为“真实的”生活方式。通过思,一个人获得了一种作为仁人的“自我”。在孔子看来,去“思”,就是去成为一个不一样的、更好的人;孔子认为,有这种深刻思想的人,即使有,也极少,以下出自《论语》(The Analects,孔子语录)中的话就是证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