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之上:刘汉元和他的商业哲学》第四章 沉默的品质与力量(2)

他理想中的优秀企业,不仅仅是这样的。

非常有意思,也非常能说明问题的是,此时刘汉元默不作声地一心埋头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做法,在那个浮躁、疯狂的年代看上去十分不合时宜——1996—1998年之间,令全社会着迷与兴奋的,是“价格屠夫”长虹倪润峰在彩电市场上疯狂降价、横冲直闯的身影,是山东临朐县某小酒厂的勾兑酒秦池凭着胆大一口吞下央视“标王”的冲天豪迈,是三株口服液吴炳新指挥千军万马席卷农村市场的霸气,是广东青年胡志标爱多VCD的一夜崛起……

刘汉元仿佛不属于那个时代,他只是在行业内名气颇大,在社会中却少有人知。他脱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不去凑那个热闹,只是静下心来大量阅读经典管理书籍,到世界知名企业去考察学习,然后回来对自己的企业敲敲打打、修补提升。

“能者隐其锋芒而不露”,刘汉元笑到了最后。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们,都没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1992年之后高速成长的冲动终于让企业家们在这一阶段尝到了代价的滋味——以1997年巨人史玉柱的倒下为标志性事件,他们开始从舞台中心消失。他们深知必须在“丛林法则”中拼市场、出风头,却忽视了一些必须老老实实埋头去做的事。

现在来看,笔者有理由认为,刘汉元默不作声老老实实做的那些事,其实才是当时中国企业最应该去做的。他才是最“酷”的历史主角,仿佛一副胸有成竹、老谋深算,却大智若愚、不显山不露水的样子。历史证明,这才是中国企业家应有的生动形象。

他仿佛早已知道,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那么,刘汉元在1996—2002年间究竟埋头做了些什么,让他可以笑到最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