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情,都无挂碍》纳兰性德(17)

纳兰性德诗中所描绘的正是西方净土的情景,表明了他对“净土”信仰的接受和向往。但是纳兰性德是一位“多情公子”,他的情丝未断,尘缘难了。他出塞夜宿在萧寺,还梦见和他的情人约会:

客夜怎生过?梦相伴绮窗吟和。

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凉,

肯来么?

来去苦怱怱,准拟待晓钟敲破。

乍偎人一闪灯花坠,却对着琉璃火。

虽然有寺钟惊梦,醒对凄迷的佛火,但短暂的梦境中所呈现出美好的欢会场面还是令他难以忘怀。他的情蘖如此深重,又怎么能达到超越轮回的境界,实现往生净土的结果呢?

他还向往着遁入山林,栖身寺庙的禅隐生活,《饮水词》中有《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就表达了他的禅隐思想: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

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

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

一抹界疏林。

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

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

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

何日得投簪。

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北京西山是宗教文化荟萃之地,这里的山脉蜿蜒起伏,层峦叠嶂,林木苍郁,溪泉交织,是禅师敛心静坐、止息杂虑、观照明净的好场所。因此,历代朝廷、官府和高僧在这里构建了众多的古刹名寺,纳兰性德曾与友人多次到西山游玩。

他在欣赏《西山秋爽图》时,面对图中的画面,追忆起西山旧游所目睹到的情景,不禁对僧人的远离尘嚣侵扰,富有禅意的方外生活产生羡慕之情。隐逸于山林古刹,漫步于清风明月,孤吟于绝顶茅庵、游历于云烟霞晖、垂钓于深潭浅溪、操琴于涧岩泉石,如此在西山携杖探幽,哪计较磨破鞋履,此情境该是何等的闲适、宁静、恬淡和安逸。这种对禅隐生活环境的展示,自然而然又是作者彻见自性的心境显示。

五、最后的温情

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是纳兰留给我们的文字,这应该是一与纳兰的名字同在的句子。我们也许已经不能知道这些文字的写作背景,但是纳兰让我们记住了这句话,是纳兰让我们理解了这句话,又是纳兰让我们看懂了他的那些文字,也因此看懂了我们自己。在这些美好的感情上,我们和纳兰性德是相似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