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民国"帝师",退隐逃禅

进入民国以后,杨度一直还做着"帝师"的梦。熊希龄组织名流内阁,请他就 任教育总长,他竟以"帮忙不帮闲"为由推辞不就,一口拒绝。此后,他组织宪法 研究会,出任参政院参政,并怂恿王闿运先生来京担任国史馆馆长,后来,王闿运 南归,杨度遂以副馆长代理馆长之事。1915 年,杨度写了《君宪救国论》一文,拿给梁启超看,被梁启超一通好骂。李肖聃对此事有很生动的记载,他说:

帝制议兴,杨著《君宪救国论》,议戴袁世凯为皇帝,持以告梁,谓 君若反对帝制,势必出亡,使国受损,于事无补。梁言吾于亡命有经验, 逊词拒之,杨乃拂衣而去。梁旋作书致杨云 :"政见虽殊,交情不改。昔 贤芳躅,吾岂敢忘?"著文论国体问题凡数千言,登之上海《中华杂志》。 复走云南,赞蔡锷起兵讨袁。袁败,梁请惩罪魁,梁、杨交情始裂。及梁 疾病,杨思往候与诀,所亲尼而止。(《星庐笔记》,5 页)

关于这件事,梁启超的记述略有不同。他在《国体战争躬历谈》中写道,杨度 秉承袁世凯之意,与孙毓筠、胡瑛、李燮和、刘师培、严复发起组织筹安会,自任 理事长,为袁鼓吹帝制。梁启超作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文章写成以后,尚未发表,袁世凯已有所闻,他托人以二十万现大洋收买梁启超的这篇文章,梁启超 婉言谢之,并且将文章抄录一份寄给袁世凯,"未几袁复遣人来以危词胁喝,谓 : 君亡命已十余年,此种况味亦既饱尝,何必更自苦?余笑曰 :余诚老于亡命之经验 家也。余宁乐此,不愿苟活于此浊恶空气中也"(《梁启超年谱长编》,725 页)。

不过,李肖聃也不是外人,他与杨度是老乡,世居湖南长沙县,光绪三十年(1904 年)留学日本,辛亥年 (1911 年 ) 归国。1913 年,梁启超任司法部部长,请李肖聃 担任秘书,他有时还为梁启超代笔。他的大女儿李淑一,与毛泽东多有交往,毛有《答李淑一》一词,脍炙人口。所以,他对梁启超和杨度的看法,应该说,大体不错 :

杨以文章自负,谓此事不外说理、论事、言情,说理之文,吾不如雷 道亨 ;言情之作,吾不如梁卓如 ;至于论事,则挟贾、晁廉悍之气,驱苏、 王明辨之词,吾于诸贤,未能多让。故杨之挽梁云:"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犹以文言也。然梁自谢政以后,往来南北,多所著书。虽未能精思极意, 上掩古人,然闳才通识,海内同称,其九牧大名,非虚致也。杨自中年不好读书,晚年欲修国史,《失地》一篇,已十余万言。又遁情禅悦,以自消遣。 卒以饮醇近妇,自陨其生。盖杨之才气,较大于梁 ;而梁之博览古今,非 杨所及也。吾以文字获事二公。于梁有挽词,而杨为作家传。(《星庐笔记》,5 ~ 6 页)

章太炎谈到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失败,认为关键在于"三个人反对三个人",其中首先就是梁启超反对杨度。黎元洪继任总统,发布惩办通缉帝制祸首令,杨度列 第一名。袁世凯死后,杨度心灰意冷,遁入空门,在天津、青岛租界闭门学佛,在出世、超脱的佛学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过去,并以"虎禅师"之名写了不少论佛 的杂文和偈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