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章太炎退守书斋,二人渐行渐远(2)

他要办的第二件事,就是提倡国粹。"为甚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就是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 :一是 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同上,276 页)他这里所说的,其实 就是民族文化。在这一点上,他与梁启超不仅没有矛盾,反而像是殊途同归。所不 同的,梁启超强调的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所有民族,而他所强调的只是汉族,但就以文化养成国民精神而言,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还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他们便通信讨论过撰写《中国通史》的计划,当时,梁启超发表了《论中国学术思 想变迁之大势》和《新史学》两篇学术论文,倡言"史学界革命",主张以西学新 说整理中国旧史。即使是在《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最激烈的时候,梁启超在 写给蒋观云的一封信中,还希望章太炎能对他的新著《国文语原解》给予批评指正, 甚至想求他写一篇叙言。他说 :"东中士夫其粹于此者,惟章太炎,然以政见歧殊, 久不闻问,先生能居间以就正于彼,(若太炎肯为叙,亦学问上一美谈)尤所愿望。 政见与学问固绝不相蒙,太炎若有见于是,必能匡我不逮,而无吝也。"(《梁启超 年谱长编》,378 页)

可惜,章太炎没有对此作出回应,否则,真是学术界一佳话也。不过,对于梁 启超停止相互攻击,和平发言的请求,却表示"欲为调停"。(《章太炎年谱长编》,208 页)先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春天,梁启超赞成徐佛苏的建议,以第三者 的名义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一封读者来信,呼吁双方停战,并责成他赶快交稿:"公所谓作一来函登报,以停止论战者,此甚妥,望早成之。"(《梁启超年谱长编》,363 页) 这封题为《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的读者来信,是徐佛苏以"佛公"为笔名撰写的, 刊登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新民丛报》第十一期上。但《民报》方面一直不 予理睬,于是,梁启超又托徐佛苏找宋教仁帮忙,他们同为湖南老乡。宋教仁日记《我 之历史》十一月二十六日(1907 年 1 月 10 日)记载 :

四时,至徐应奎(佛苏)寓,坐良久。谈及梁卓如。应奎言 :"梁卓 如于《民报》上见君文,欲一见君,且向与《民报》辩驳之事,亦出于不 得已。苟可以调和,则愿不如是也。《民报》动则斥其保皇,实则卓如已 改变方针,其保皇会已改为国民宪政会矣。君可与民报社相商,以后和平 发言,不互相攻击可也。"余答以将与民报社诸人商之,改日将有复也。(同上,363 ~ 364 页)

宋教仁很重视这件事,他马上去找章太炎商议,转达了徐佛苏的一番话,章太 炎说"可以许其调和"。他们又一同来到孙中山的寓所,见到了孙中山与胡汉民,但 他们"皆不以为然"。(同上,234 页)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不过,十二月十九 日(2 月 1 日),宋教仁又记 :"接徐应奎(佛苏)来信言,将邀蒋观云同往梁卓如 处,劝其不加恶口于《民报》事云。"(同上)这说明,大家还在作最后的努力,但 无济于事,《新民丛报》最终于 1907 年 7 月停刊。多有论者认为,《新民丛报》停刊意味着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但是他们忽略了当时的具体 情形。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来,梁启超的关注点已经 转移,他兴奋地表示,政治革命已告一段落,现在要做的,是研究过渡时代的一些 具体问题。比如民法和经济学,就是他最感兴趣的,还有宪法、行政法、教育等诸 多问题,都需要切实地研究,而陷入论战之中的《新民丛报》,已无力承担这个任务, 他准备办一份新的刊物,来承载大家的研究成果。既如此,也就不能再兼顾《新民 丛报》了。与其让它变成鸡肋,不如使其寿终正寝。何况他还担负着更加重要的组 建新党的任务,无论如何没有精力再与革命党人周旋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