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个人对历史的态度(3)

依三种方式寻求历史

人们如何树立他们脑中的历史景象?第一种方法就是笔者曾示意的经由记忆,先是自身的,然后是父亲及祖父的记忆。这种回忆也许是纯朴的、限制性的、不可信的和选择性的,但它实具有鲜活性和本真性:“我在当场!”可是它们却很难构成历史知识。不过它们确实促使人认识到曾有所谓的往昔存在,而且当时的世界还异于今日。

个人记忆常常不确凿,多少有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至于教育,则需要有关往昔的较正式、经过组织且更加广泛的知识。学校中教的历史,虽缺乏个人记忆的鲜活性、本真性,然而它却拥有(应该拥有)较清晰的解释,同时也较连贯、可靠。可是却经常枯燥无味,一旦离开校园,即多遭遗忘。仅剩少数人会在高等教育中探究历史。

可自往昔中获取印象的第三种方式,则更加缺少系统性。出于各种来源的资讯,如雪花般飘进我们的生活,包括历史学家的著述(尤其有关战争及时下历史的著述);小说、电影、收音机、电视等多种媒体承载的历史故事(historical fiction);导览指南、展示品目录、剧院节目表、多元媒体下的新闻;政治人物、传教士、时论家等的言论;还有许多往昔的无声的见证者--教堂、堡垒、绘画、雕像、罗马古道、磨坊、运河、蒸汽引擎、甚至寻常人家日用物如顶针、桌子等。(这些都是富裕国度的流行物品,一位新英格兰小镇的交易商告诉笔者,只要年份超过三十年,不论是何样廉价、微不足道的物件,他都能售出。)从上面列出的事物中,我们会找出令我们感兴趣之物,并可能进一步深入探索。

假如说,第一种方式觅获的知识有赖于真凭实据的经验,第二种方式有赖于正规教育下的智力发展,第三种方式则有赖于下列情怀,包括爱国心(如邦克山〔Bunker Hill〕美国独立战争一役)、厌恶感(如奥斯威辛集中营)、惊叹心(如希腊帕特农神庙,印度泰姬陵)、同情心(如苏格兰玛丽女王)、哀愁心(如美国内战古战场)、景仰心(如甘地)。至于人工制品(如军帽或老式枪械)、人们对于战役、空袭、示威、庆典等的记忆,都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而这类热忱所激起人们的历史胃口,实非正规教育所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