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两种视角下的世界观(3)

在后面的章节,我和伦纳德将针对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展开辩论,而我的任务是从灵性学的角度对它们一一解答——不是作为一个牧师或某种信仰的宣讲者,而是作为意识领域的研究者。当然我知道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它会让数百万虔诚的教徒们疏远我。但灵性学并不排斥人格化的神。灵性学认为宇宙中也包含一个非人格化的神,它存在于宇宙中的每个原子和我们身体中的每个纤维组织中。这一区分对那些拥有单一信仰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困扰,但非人格化的神并不会对个人的信仰构成威胁。

让我们想想一位你所爱的人,然后想想爱本身。尽管你脑海中爱的形象是某个具体的人,但你知道爱在这个人出现在你的生命中以前就已经存在,即使他离开了这个世界,爱依然会永存下去。这一简单的例子就说明了人格化和非人格化的神之间的区别。作为某一宗教的信仰者,你可以将神具体化,想象成某个人,那是你个人的选择,但我希望你明白,如果神无处不在,那么神所象征的爱、怜悯、仁慈、正义,以及其他所有高尚的品质也充满整个世界。这一理念是各大宗教的共性。这种更高意识让伟大的哲人、圣人和先知获得了某种真知,这让科学感到深受威胁。但此处所说的意识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意识,后者无法达到这个高度。

如果我问你,“你此时此刻的意识是什么?”你可能会开始描述你所在的房间,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和闻到的。当你有意识去思考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到你的情绪,你的身体反应,或许还能感受到隐藏于这些感觉之后的更深的焦虑或欲望。但意识之旅可以走得更远,带你进入另外一种现实,它既不关乎外在世界的物体,也不关乎内在世界的感觉和思想。其实这一意识之旅最终会将两个世界融为一体,超越时空的界限,让你进入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领域。

然而,这就会引起一种矛盾,两种完全相对的现实如何融为一体呢?(烤面包的过程和梦见一块面包是完全不同的。)其实这一看似不可能的景象在一部古老的印度圣典《伊萨奥义书》中就有简要的描述:“这是完整的,那也是完整的。这一完整性映射出那一完整性。当这一完整性融入那一完整性时,两者就融为一体,达到了真正的完整。”乍一看,这一描述看似玄妙,但当我们意识到“这”指的是外在世界,而“那”指的是纯粹的意识,这段文字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两个世界本身都是完整的,正如我们所知,科学在长达4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看作一种探索宇宙的完整方法,而灵性学同样具有完整性,它认为万事万物背后都隐含着某种完整性,而最终只有这种不可见的完整性才是至关重要的。

灵性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拥有了众多伟大的研究者——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任何人都可以像重复和验证科学原理一样,去重复和验证他们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灵性学所承诺的未来——一个充满智慧、自由和成就的世界——并没有随着宗教信仰时代的衰败而消失。现实就是现实,且只有一个,永远存在。这就意味着,某一时刻外在世界必须和内在世界相互融合,我们无须在它们中间作出选择。在这个相互融合的世界中将会有惊人的发现,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因为科学与宗教的争端已让每个人都懂得,要么你只能面对现实,去解决每日生活的棘手问题(科学),要么你只能被动地退回到内心的信仰(宗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