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产业集群则是另一种发展模式。企业为了鼓励员工创业并面对快速饱和的国内市场,往往主动进入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领域。需求条件与竞争对手的压力也形成日本企业持续投资和创新的动力,使得新产业的竞争力顺利产生。在日本,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通常呈水平式发展。其他国家的产业集群形态则介于意大利和日本模式之间。
前面提过,产业集群形成之后,会引发个别产业的发展浪潮。产业集群内部相互强化的作用也会导致经济的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能力。今天的日本消费电子产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创新的浪潮由电视机、计算器和音响等传统产业引发,扑向便携式电脑、传真机等新型产业,然后又回流到传统产业,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当经济发展、资源朝有生产率的产业移动时,某些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难免相对减弱。不过,各国要维持它在某些产业集群上的竞争力,必须回归到各国在关键要素上的差异。生产率最低、技术层次最低、产品特色最少的产业或产业环节,往往是第一个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时,价值链中相对利益较低的活动也会移到国外进行。
以服饰为例,英国的许多服饰企业因为人工成本因素而丧失了国际竞争力,但其纤维制造企业却依然一枝独秀,因为这些企业具有抢先行动和稳定的客户关系这两大优势。纤维制造企业很早就与全球客户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网络,发展出规模经济,甚至到海外投资生产,因此能够应付这个产业所需的色彩变化、快速服务、价格便宜等特征。这些企业因为在重要环节上独树一帜,所以无惧于英国当地工资高涨的不利因素。英国纤维制造产业的经验显示,一个已成气候的产业即使缺少一项关键要素,仍然可能保持它的竞争力。不过这种一枝独秀的产业,通常附属于发展历史比较久的产业集群。
当产业趋于成熟、创新的步调趋缓甚至停止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又会回到最基本的生产成本的竞争上。不过,只要能将不利因素转为有利因素,就可以引导这个产业再往上爬。一个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规模可能缩小,但只要精密环节的竞争力能够得以维持,并保持自我竞争的形态,它就处于健康的状态中。
有些产业分析家认为,技术总是会流动的,因此生产成本才是国际竞争中最重要的关键条件。不过,技术在各国间流动虽然使模仿的时间缩短,但一心仰仗国外技术的企业一定会落在人后。更重要的是,发展技术所产生的优势绝不是抄袭技术所能比的。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并加以消化、改进的能力,更与本国钻石体系的表现有关。竞争优势是一种持续增加的产业功能,展现在外的是企业对知识、技术的创造和应用,以及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信息科技、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新科技不但会带动创新的浪潮,甚至能促进各种产业从里到外的变化。这些技术开拓出新的市场,使得所谓的传统产业和夕阳产业的饱和不过是一场虚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