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际化的增进使贸易变得越来越频繁,贸易量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不同货币体系之间以及不同面额、成色的铸币属国之间贸易的交易成本就成了首要问题。但若具体到研究铸币兑换商是如何从中渔利的,这恐怕是银行学派应该做的事情。但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10年代,我们似乎都没有看到银行学派对此给出有力的分析,事实上这期间他们正忙得不亦乐乎。
总之,在一个相同或相近的货币体系下,统一铸币体系对于加盟的成员国而言是一件好事,于是拉丁货币联盟被许多施行复本位以及银本位的国家所看好。而此时施行金本位制的英国犹如一个被遗忘的孩子,在一旁自己玩耍,周边邻国的大张旗鼓似乎并未对其产生任何负面影响。事实亦是如此,在19世纪里,因货币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动荡均未伤及英国元气,这与英国施行金本位制有极大关联,但是金本位所带来的稳定与发展似乎独属于英国所特有。
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其看做一个平面,因此我们了解到英国的金本位并未给后来效法的国家带来较拉丁货币联盟体系下居于复本位及银本位时期更多的实惠。但当事人必然无法看到这一点,无法估计到结局会怎样,因此在1871年12月4日,德国决定施行金本位。
此前在金本位的问题上,德国内部分成了两派,以路德维希·巴姆贝格尔为代表的支持派全力赞成德国施行金本位,并列出了施行金本位的诸多好处,然而却遭到了布莱克劳德等学者的强烈反对。虽然俾斯麦政府对金本位是持乐观态度的,但使其付出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则是普法战争①的胜利,由于有了法国的赔款,德国迅速开始了这一改革。
然而驱使德国看好金本位的理由却十分滑稽。按照约翰·乔恩的说法,“德国注意到两个并无必然关系的事实,英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英国实行金本位制”,但这并非是对俾斯麦政府的讽刺,因为当时的德国货币系统非常混乱。按照格罗斯克洛斯的记录,“在金本位形成前,德国法律上有效的货币体系就有六种,另外流通中还有无数各式各样的硬币”。可见德国对稳定的货币体系有着迫切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亦促使了俾斯麦政府改革的决心,但也使之增添了几分不可避免的草率。
施行金本位之后,德国开始大量购入黄金。从1871年至1880年,德国共有7亿马克的银币被用来采购黄金,相当于750万盎司白银。于是,国际银价出现了下跌。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如果你想改变历史,那么你只需动一动手指头,就好像郁金香泡沫的破灭。我们不知道抛售第一份郁金香合同的那个家伙是谁,但是他动了动手指头,就在荷兰的历史中载入了一篇警钟长鸣的好故事。俾斯麦政府的决策便是如此,其初衷完全是为了稳定自己国家的货币,但却因为一些特殊的因素导致其扮演了白银终结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