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欧洲的货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地区以及国家,并且对殖民地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南北战争的爆发最核心的因素是贸易上的失衡,而南方奴隶种植园在种族及人权上的矛盾恰好给了北方资本主义一个靖难的口实,但隐藏在这背后的货币力量却很容易被人为忽视掉,尽管与生产成本相比,它显得不那么重要。
1816年6月,《利物浦勋爵法》确立了英国将走向金本位制的改革,然而与其说是利物浦勋爵推动了金本位制的改革,不如说是银本位制的弊端以及金本位制的诱惑迫使他不得不做出这一决定。白银和黄金的较量在19世纪上半叶开始白热化,货币改革在欧洲各国相继成为焦点问题,日本在这方面也受到了波及。在当时,唯一没有参与货币改革的大国似乎只有中国,因为19世纪的100年里清朝政府几乎无暇他顾。
这里需要对金本位的意义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当我们重新回到19世纪,会发现在货币改革的问题上,欧洲的情况比全世界任何地区都要复杂。如果仅仅是金币取代了其它贵金属铸币,那么这与复本位同银本位之间的转换并无差别,这一点在前文已经做出了说明;而金本位(这里指金币本位制)的诞生却并非如此。因此在解释复本位和银本位相互转换的问题时决不能将金本位混入其中,但有一个逻辑是正确的,即:
白银的动荡导致了复本位的彻底覆灭,从而导致了国际金本位体系的诞生;而压垮白银的最后一根稻草恰是一国(德国)建立金本位制的意愿及行动。
以这个逻辑为参考系,在讨论金本位体系之前,我们必须先将国家金本位制与国际金本位调节机制区分开来,并且需要对白银的崩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就得从拉丁货币联盟谈起。
首先是法国,1865年的巴黎会议,意大利、比利时和瑞士确立了施行法国复本位货币体系的条约,拉丁货币联盟正式成立。学者巴伯称这次会议的目的为“采取统一的,普遍通行的铸币”。实际上在17世纪末,法国就通过了一项货币改革法案——《卡洛纳法案》,但后来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一法案被迫搁浅,但拉丁货币联盟的成立明显超越了《卡洛纳法案》。
从国内货币改革发展至建立国际货币联盟体系,这是法国在19世纪对欧洲经济做出的一大贡献。因为当时的国际贸易的确需要一个稳定的汇率来支持,而刚刚结束内战的美国此时百废待兴,对货币联盟很有意向。根据拉塞尔的叙述,1866年5月,约翰·卡森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有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的货币问题:
任何国家想要建立这样一个货币联盟,唯一受到不利影响的就是货币兑换商的利益——他们的利益无助于增进公共福利——他们通过兑换各种各样的不同面额的硬币而积聚了大量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