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生活(1)

人一经长大,那一切就成为身外之物,不必让种种记忆永远和自己同在,就让它留在它所形成的地方吧。我本来就诞生在无所有之地。

——玛格丽特?杜拉斯

这一条漫长的日落大道kk

我给弥敦道取名叫“日落大道”,绝非是它与好莱坞贝佛利山庄的日落大道有多相似。实际上它们是迥然不同的。

真正的日落大道宽阔而绵长,路两旁是林立的棕榈树和电影广告牌,随时有开着敞篷跑车的金发女郎呼啸而过,她们可能是Angelina Jolie或Cindy Crawford?——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根本无法想象。

我总是能在弥敦道上从白昼走到黑夜,这是我习惯叫弥敦道“日落大道”的唯一缘由。

南至梳士巴利道,北接长沙湾道,弥敦道一直从尖沙咀伸展至九龙半岛以北,也是九龙半岛最主要的街道。

从1909年香港政府把罗便臣道更名为弥敦道至今,已经一百多年。这条路的历史几乎就是九龙的历史。港督弥敦爵士为了发展九龙半岛,才有此举。当时曾有人谑称这条路为“愚蠢的弥敦”。但事实是,人烟稀少的九龙半岛渐渐兴旺起来。这里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变迁并非大自然的杰作,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这条路上曾经真实地上演。

不知那时弥敦爵士是否就已预料到弥敦道如今的繁华景象:在人流最拥挤的尖沙咀段,正午时分你低头甚至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只能望见行人的脚跟。

我总会对初次到香港的朋友说:弥敦道非去不可,但千万不要把所有的时间都耗在那里。

并非因为路途有千山万水,而是它海纳万千,无所不有。仿佛只用走完这一条道路,就已经领略了香港这个物质之都的所有精髓。

一条长长的弥敦道,从这头走到那头,无一处不是购物狂欢的景象。

簇新的钢筋大楼与陈旧衰败的老楼一起鳞次栉比的排列着,只有在香港,才能见得如此突兀又和谐的景象。而在这新旧楼中,无数奢侈名店、潮店、金器珠宝行、古董店、药材铺、电器行、海味店、甜品店、茶餐厅……一一成列在此。购物狂们完全不用花费一丝一毫的精力去寻觅,随意撞向一处,就是目的地。

香港独有的气息便从这林立的高楼商厦和陈旧小商铺中席卷而来。它的物质生活,比巴黎、纽约、东京等地更为直观,不加遮掩,它从不刻意渲染自己的沧桑历史,无论何时来,它都宛如一座新生的城,是纯净的赤裸裸的诱惑。

在一些旅游宣传的文字中,这条路被称为“金一里”。其实,它的繁华与喧闹,早已远远超出一里的距离。

在道路最南端,是由太空馆、艺术馆、演艺场馆三部分组成的文化中心。一旁紧邻的酒店区则伫立喜来登、新世界中心、香格里拉、美丽华、海景假日、丽晶、马哥孛罗、香港大酒店、半岛酒店等超星级的豪华酒店——仿佛是在向世人证明,物质文明决定上层精神建筑这句话有多么准确。而香港最大的购物中心海港城也选址此地,就更不足为奇了。

向北走,可撞见各族聚集、堪称“小联合国”的重庆大厦,会看到伊斯兰色彩浓郁的九龙清真寺,有殖民地建筑色彩的天文台,以及同样作为历史建筑的旺角警署。有人打趣道,沿弥敦道北行,便可从国际化与现代化的香港,渐渐步入最本土味道的香港。

而我,无数次站在弥敦道的北端,看这座城市被余晖暮日笼罩。

记得第一次漫步弥敦道,还是与某任恋人手牵手。我们都是周星驰的粉丝,执意要去找《算死草》里的那个“弥敦道九号理发店”。虽然无功而返,却自有我们的天真与快乐。只是那时候还沉醉在香港最世俗风情中的我并不知道,那一刻的小小愚钝,是我永生再不可得的珍宝。就如同偶尔经过弥敦道与加连威老道的交叉口听到的那首歌一样。

《爱在日落余晖时》中Céline弹起吉他吟唱:Let me sing you a waltz,Out of nowhere,out of my thoughts。Let me sing you a waltz,About this one-night stand。You were,for me,that night,Everything I always dreamt of in life。But now you're gone,You are far-gone……

在某个采访中,阿Sa回忆幼时妈妈常带自己搭渡轮和巴士,途径弥敦道去探望公公的经历,她说那时的弥敦道在她的印象里“好长,好多铺头,好多人,好热闹”。

其实弥敦道的长,并不在于它的距离。如此多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诱惑,在你踏足这条街的瞬间,就向你磅礴汹涌地驶来。这条3.6公里的道路,承载的内容远远超过它的“长”。

但这条包罗万象的世纪街道,也不是真的什么都能容纳。几年前我曾在这里一个绣花鞋鞋店买过一双蓝色锦缎绣花鞋,美得不可思议,如今想再寻那个老店,却已不可得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