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合中,请注意(2)

凡事可以尽心去做,但有时不懂就是不懂,甚至还会闹点笑话。

在欧洲处时因为主要负责和英国的教育交流事务,那几年没少往英国跑。英国本来就不大,几年来从南到北几乎把英国走了个遍。

第一次是随一位副部长访问英国,英方对这次访问十分重视,除了安排高级官员会见以外,还特别安排了一次非常正式的宴请。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我也在受邀嘉宾之列。

英方在接待过程中考虑得非常周到,特别在每一位中方代表团成员旁边安排了一位英方陪同人员,陪着说话,以免冷场。在代表团中我算是最低层级的官员,但同样,我身边也安排了一位英方年轻同事。

第一次出国就遇到这样的阵仗,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应付了。不过还好,学英语这么久了,对西餐礼仪多少有些了解。实在不行还可以照葫芦画瓢,看别人怎么做就行了。

其实这次去英国我的任务挺轻的,因为刚接手,很多事务也不熟悉,也做不了什么。领导安排我去英国无非也是让我长长见识,熟悉一下工作内容而已。不过真是难为了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兄弟,没话也得找话,因为这是他的任务。

我倒是越聊越放松,聊着聊着就聊到中国了,我问他到过中国没有。

“No, I havent” (没去过)他回答道。

目前为止一切正常。接下来就是“经典”桥段了。

“I should go” (我应该去的)他又补了一句。

“Why should you?”(你为什么应该去啊?)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我放下了刀叉,非常认真地看着这位英国兄弟。

是啊,为什么说“应该”去啊,难道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吗?

可怜的英国兄弟嘴角动了几下,好像欲言又止的样子,脸上有一种奇怪的表情。

顿了一下,他说,“I mean I want to go”(我是说我想去中国访问。)

至此,“经典”桥段结束。

那天的晚宴别的都记不清了,但就这段“经典”对白一直没忘,在几年之后想起来还觉得丢脸,关键是那天晚上我什么感觉都没有,只是事后越想越不对劲。

当这位英国兄弟说“I should go”的时候,他只不过是在客气而已,而我特认真地回问一句“为什么”。估计那哥们儿当时差点儿就要笑场了,只是碍于正式宴请场合不好意思直接跟我说:“兄弟,你想多了,我只是想客气一下而已”,憋了半天只好又解释了一句应付了事。

这再次说明语言真的不仅仅是单词和语法,脱离生活的语言是空洞的,不理解文化的语言是不会有根基的。

本想去英国看西洋景的,结果我被人家看了西洋景。

以上只是在欧洲处工作数年中的两个片段,类似的片段有无数个,有经历挫折的,也有享受成就的。正是在这一个个片段中,我在一天天地成长变化着。如果没有在教育部的日子,也许我就不是今天的我,我的故事也必然有所不同。

为此,感谢教育部,感谢欧洲处,感谢所有同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