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0)

差不多一个钟头,竹窝里的一彪人马又衣襟敞开满头大汗地来了。司磅员按例又检验了一次,说,这次就合格了,下次一定要晒干,国家、集体、个人要三者兼顾。阿毛说对的对的,要兼顾。

于是一担一担过磅。粮站的仓库里稻子堆得很高,用柴油桶搁了几级跳板才能上去。有的妇女们就有些为难,阿毛就把采娣、小美头的担子接过来,挑上去倒了。

晒了半天,翻了两遍,到了中午,阿毛和胜林、桂伢几个又把晒在粮站场院上的稻子过了磅,拿了过磅清单。阿毛打算回家烧点心,在清平桥上远远地看见杨树窝东边的大杨树。

大杨树有年月了,长得不知道有多高,树阴几乎覆盖了半个村子。树顶上有一个喜鹊窝,喜鹊窝也有年月了,站在树下看上去比光盆还大。

阿毛想,不知道蒋芳萍她们几个在不在。于是对胜林说,我稍微耽搁一歇,你们先回家吃点心。

阿毛把扁担扛着空稻箩,走进杨树窝村。走到蒋芳萍家门口,咳嗽一声。听见家里有人,把扁担稻箩放在门口水泥场院上,问:“蒋芳萍在吗。”正是吃点心的时候,蒋芳萍姐妹三个都在家里,老三蒋小萍也在家,农中放忙假。

杨树窝原来也有四个知识青年,蒋芳萍和蒋芝萍是姐妹俩一起下放的,还有两个是蒋芳萍要好的初中同学,一个知青组。下放第四年,有一个同学不再等待遥遥无期的上调,嫁到郊区去了;有一个就在城里待着,除了年底带钱来称口粮换粮票,换了粮票再到城里买米吃,一年到头不露面。

蒋芳萍家在1970年遭遇全家下放,蒋芳萍的爸爸妈妈就投奔两个女儿来了,把老三蒋小萍也带了来。除了一个哥哥大学毕业在滨海农场劳动锻炼一年分到内地三线去了,一家五个人团到一起来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