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注疏卷之十一(5)

[疏〕同遂初之無欲,物各清康;異末代之浮華,人皆淳樸。

素樸而民性得矣。

〔注〕無煩乎知欲也。

〔疏〕夫蒼生所以失性者,皆由滯欲故也。既而無欲素樸,真性不喪,故稱得也。此一句總結已前至德之美者也。

及至聖人,

〔注〕聖人者,民得性之逵耳,非所以逵也。此云及至聖人,猶云及至其進也。

蹩躉為仁,緹跤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摘僻為禮,而天下始分矣。

〔注〕夫聖進既彰,則仁義不真而禮樂離性,徒得形表而已矣。有聖人即有斯弊,吾若是何哉。

〔疏〕自此已上,明淳素之德;自此已下,斥聖邇之失。及至聖人,即五帝已下行聖進之人也。整躉,用力之貌。提跋,矜恃之容。澶漫是縱逸之心,摘僻是曲拳之行。夫淳素道消,澆偽斯起。緹趺恃裁非之義,整躉夸偏愛之仁,為漫澶貴奢淫之樂,摘僻尚浮華之禮,於是宇內分離,蒼生疑惑,亂天之經,自斯而始矣。

故純樸不殘,孰為犧樽。白玉不毀,孰為珪璋。

〔疏〕純樸,全木也。不殘,未彫也。孰,誰也。犧樽,酒器,刻為牛首,以祭宗廟也。上銳下方日珪,半珪日璋。此略舉譬喻,以明澆競之治也。

道德不廢,安取仁義。

〔疏〕此合譬也。夫大道之世,不辮是非;至德之時,未論憎愛。無愛則人心自息,無非則本述斯忘,故《老經》云大道廢,有仁義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