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燕南园57号的冯友兰(3)

他是在进入中国公学后不久开始学习“逻辑”的。有趣的是,那几位教逻辑的老师,要么把英文的逻辑讲义纯粹当成一本英语教科书使用,要么自己也“实在不懂什么是逻辑”。冯友兰倒很宽容,说:“我们也难怪这位老师,当时在中国,稍微懂得一点逻辑的人实在是很少有。”──然而,不懂逻辑的老师却教出来一个一心想搞懂逻辑的学生,这岂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解答这事情的答案只有一个:兴趣。

当时,全国仅北京大学一所高校设有哲学系──那时不叫“系”而称“门”。因此,1915年冯友兰在中国公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报考北大。

但是,北大虽然号称有三个“哲学门”──中国哲学门、西洋哲学门和印度哲学门,实际开设课程的却只有中国哲学门,而老师讲课的内容却很不对冯友兰的胃口,他觉得那些教授连哲学与哲学史的概念都搞不太清楚,实在令人失望。一年多以后,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开始着力改革,北大面貌为之更新,一大批各有所长的学者进入北大校园,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学术空气。尽管冯友兰不久之后就毕业离校了,没有赶上1919年的五四运动,但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他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已回到开封教书的冯友兰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份名叫《心声》的刊物,以响应五四运动。冯友兰在为《心声》撰写的“发刊词”中写道:“破老套而促进化:此本杂志之所以作也。……本杂志之宗旨,在输入外界思潮,发表良心上之主张,以期打破社会上、教育上之老套,惊醒其迷梦,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进步。”

就在这年秋天,冯友兰考取官费留学,离开祖国,赴美国寻求“外界思潮”去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