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学校里师生共甘苦的倡导也勉强做到了,因为创办的人有毅力、耐劳苦。学校的创办在民国十六年三月,校长告诉说,开办时无屋可住,在山下立起三五个帐幕,几个人对着帐幕升起旗子来,就举行开学的典礼。后来[人]渐多,才分投到附近农家去住;现在因为校舍不够,还有住在农家的。他的用意在使学生能和农人一般吃苦,并且深知农民的问题,所以他们的生活都很平民化,穿短衣服,时常光着脚如同农夫一般的。校长常说他们要有三种打破:
一、打破课程与生活的分离隔阂;
二、打破教师与学生的分离隔阂;
三、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分离隔阂。
前二种的打破已说明,这第三种差不多亦做到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很亲密,农民也和他们很亲密——从他们的学生可以住在农家一端看来,就可以晓得了。学校与农村之间有很好的媒介,就是他们办的医院。医生是北京协和医学校的学生,擅长外科。农村的人民需要虽然简单,然而如果他们病了,医药的需要还是很迫切;如果医好了一个人,他一家人都感激的。所以医院很得乡村男女老幼的好感。医生要出来提倡什么事,也是很容易的。其次的媒介要算中心茶园了,晚间他们到去讲故事说书,这也是农民有兴味的事体。这样努力的结果,学校与社会的隔阂可以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