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创意传播管理的提出(1)

2001年以来,我一直关注互联网的变化对营销传播的影响,到2007年底,逐渐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创意传播管理(Creative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CM)的框架,并在很多演讲中,开始用这个框架分析互联网出现以后形成的各种营销传播现象。应该说,最初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我在讲什么。因为那个时候的互联网还很简单,网民的数量还没有那么多,社交网络正在兴起,微博这类所谓的社会化媒体在中国刚刚萌芽,美国的Twitter也才运营了一年多。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非常敏感。2009年初,作为招商银行的顾问,我为全公司的宣传系统进行了一次培训,主题就是互联网时代与创意传播管理。招商银行的反应很迅速,在品牌宣传部很快设立了创意传播管理岗,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招商银行微博和互联网内容的发展。

在提出创意传播管理的框架后,我在2008年底基本完成了本书的第一稿。但是对这一稿我不太满意。因为那个时候,能够支撑这个框架的案例太少,太简单。而且广告主企业并没有像今天这样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来自互联网的冲击。

2009年,我又尝试做了一次修改,但感觉还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2009年夏天,美国西北大学的唐·舒尔茨(Don E. Schultz)教授到北京,我到他住的中国大饭店拜访。舒尔茨教授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引导了全球营销传播领域的革命性的变化,他是一位我非常敬仰的智者。期间我同他谈到,互联网时代,全球营销传播领域将面临一个全新的范式转型,我把它概括为创意传播管理。在详细的讨论后,舒尔茨教授说的一段话我至今印象深刻:“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模式。但是你要记住,创造一个新的模式很难,要把这个模式推广出去更难。”

2010年,在舒尔茨教授的支持下,本书的写作者之一,沈虹女士专门到美国西北大学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整合营销传播)中心访学,跟随舒尔茨教授进行创意传播管理与整合营销传播的比较研究,并在舒尔茨教授的帮助下,对美国的一些专家和公司进行了考察和访问。这些工作,深化了我们对创意传播管理的思考,使得整个框架更完善,更系统,更加具有可执行性。

而且,微博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的特质更加突出,对互联网的利用也更加成熟,目前已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案例,其实都符合创意传播管理的框架。在对这些案例价值进行评估和分析时,使用过去的框架已无法很清晰地概括和表述。

数字时代的营销传播新模式,包容了过去所出现的各类模式。传统的各种营销传播模式,在数字营销传播平台上还会出现,但只是部分有效。所以,用过去的模式解释新的现象,基本上是盲人摸象。目前,关于数字营销传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新的模式,但过于零碎,概括并不十分准确,很多是基于经验和感想,同时,这些理论和模式,更多是从具体的营销传播操作层面来谈,而且是基于各类营销传播服务公司和互联网平台的角度。

实际上,在数字生活空间,进行营销传播的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而现有的各种框架并没有很好地从企业的角度研究和总结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营销传播领域的变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