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权威的标准:孩子“信”、“服”的顾问(11)

不要害怕物质奖励

常有人担心孩子将来会变成物质主义者或只为了“东西”而学习或表现。其实,当一个孩子对奖励的理解力只有“糖豆豆”和“小饼干”的程度时,那些大道理是没有用的。我们也要相信孩子会成长,他会在某一天要求“精神上”的奖励和“自我实现”。至于是否为了“东西”而学习,责任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若是当父母的将“东西”作为引诱孩子学习和表现的唯一或者最终法宝,那就不要责备孩子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的努力。

惩罚的技巧

与奖励相对应,惩罚也是有方法、有分寸、有窍门的。

不能“贴标签”式地责备

与奖励一样,对孩子的责备也不能是“贴标签”式的。要指出孩子的具体行为哪里不对,而不是指责孩子不听话、笨、懒、坏,等等。如果在批评错误行为的同时能够加上对孩子的动机、良好用心与愿望的肯定,孩子就能够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因此也容易接受你的批评,这样孩子的“自我”是没有问题的,是完整、未受伤害的,是这个“自我”的一些行为不当或不对。这样的孩子将来能够有很好的自我接纳,同时也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不会“老虎屁股摸不得”似的对不同意见和批评过度敏感,更不会心里充满自卑、自责和羞耻感。

可以有条件地体罚孩子

常有家长问我:“是否可以体罚孩子?”我的答案是:“当然可以!”只要事先告诉孩子,如果不能如何就可能得到体罚的后果(若能得到他的同意或认可更好,即孩子认可的规定)。体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食其果”的道理,让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小时候可能最先懂得的就是体罚。因此,适当的体罚不是问题。但要注意的是体罚时不能借题发挥,不能把对领导的恨和对孩子妈妈(爸爸)的怨一并发泄出来。与刻意的沉默和冷静相比,这种震怒反倒更能让孩子体会出父母的苦心、父母的在乎、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与参与,反而有可能增进互相间的理解和同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