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会心处不必在远

互联网时代,草根红学异军突起,这是我们普通读者的大众红学和平民红学。

草根红学有其哲学上的充分依据。从横向地域看,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和三江流域学问以繁富见长,南方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则以简约见长,两者平分秋色。

我们草根接触不到太多的红学资料,只得走“简约”之路。基于健康的常识和经验,结合自身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直接深入小说文本内去顿悟,一样能在红学界大展身手。

从纵向历史看,中国哲学有一个源远流长的“心学”传统,将心灵的顿悟置于比知识渊博更为重要的地位。从《周易》的“简易”要旨发源,经老子的“为道日损”,孟子的“反身而诚”,王弼的“崇本息末”,慧能的“明心见性”,至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这条红线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他们共同主张发明本心,顿悟了然。

先贤追求“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境界,就是切问近思、深入浅出、简便易知、简洁易行,所谓“大道至简”。

《红楼梦》作为一部极高明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一部人书,是从中国文化土壤里发育生长出来的,因此在思想表达上仍谨遵古训,务求简易。

我们草根由于条件所限,很难求得深沉的东西。这没关系,高明的读书境界与深沉并无必然联系,每个读者都能达到。

有时甚至刚好相反,普通读者求得了高明,红学家却深陷烦琐哲学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此为“高”与“深”之辨。前者靠悟性阅历,后者靠书本学力。陶渊明道“好读书,不求甚解”,即是求高不求深。

传说六祖慧能大字不识一个,本是没半点文化的一个人,然而正是他创立了强大的禅宗顿教,令后世无数知识分子仰慕不已。他所依凭的正是阅历、体验和悟性。

这样说是不是跟韩寒一样“反智”呢?

大家误会了,韩寒从不反智,他只是反对虚伪说教、应试教育和经院学术。因为那种东西禁锢思想,压抑人情,扭曲人性,扼杀人的素质、个性、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不利于社会人才培养,不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韩寒对外表态不读书,也只是反对为求考试成绩、功名富贵等渺小目的而读书,以及书呆子式的死读书、读死书。

历史上庄子也反对读书,他说我们读的都是别人的糟粕。君不见贾宝玉还“愚顽怕读文章”呢,您以为他们真的反智、真不读书么?

所以韩寒的叛逆精神与庄子、慧能、宝玉都是一脉相承的,展露出昂扬激越的青春活力。

综上,读书要讲究方法,读红要有点悟性。“会心处不必在远”,重在读出小说的人情世态、人生感慨与生活况味来,自己去悟得“于我心有戚戚焉”的美感,以期在小说厚重的人文精神感召下关怀现实生活,重塑自我心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