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无论如何高深莫测,金融业卖的也还是商品。虽然金融商品很特殊,但是它仍然要服从于经济规律。当金融商品的价格超过其真实价值太多,就再也没有人愿意买,这时金融商品价格将会暴跌。2000年的股灾就是这种情况的突出表现。在股灾过后,金融业往往要萎靡一段时间。由于政治利益驱动政府要克服经济萧条,因此政府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2000年股灾之后,由于美国的制造业投资积极性很差,靠降低利率刺激制造业来推动经济发展已经不可能。急于求成的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就想出一个“借地生财”的“两全其美”之策,就是通过降低房地产抵押贷款利率来刺激住宅价格上涨,以便迫使国民在市场压力下买房子,从而降低储蓄率,刺激消费,启动经济。如果人们拿不出足够的钱,银行就以低利率供应贷款。于是,在政府的操控之下,经济居然又启动了。
然而,银行这些源源不断的钱从哪里来?归根结底,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中央银行的印钞机。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货币发行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购买美国国债,即采取美国财政部向美联储借款的方式,然后由财政部用于财政开支。第二种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购买金融机构持有的有价证券,从而增加货币发行,即所谓现券买断。第三种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与金融机构达成回购协议,即买入金融机构持有的有价证券,并约定金融机构在未来某个时间必须买回这些证券。第四种是金融机构将未到期票据抵押给美联储,获得贷款,即所谓再贴现贷款。
总的来说,美联储扩大货币发行量主要有两种管道,以上的第一种方式属于财政管道,第二、三、四种方式属于金融管道。另一个方面,为刺激经济复苏,美国政府常常向金融机构发行国债,这也为美联储通过收购金融机构持有的国债从而扩大货币发行提供了条件。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通过金融机构的中转又可以被政府得到。
这些纸币通过政府的投资进入社会流通,无论谁接触到这些钱,通常都会把它们存入银行,银行则用来发放贷款。由于贷款者还是会把纸币存在银行里,银行又可以用来贷款。通过在银行账户里的这种反复的数字游戏,这些纸币的金额出现了虚拟的几何倍数增长,即经济学上所谓的货币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