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是,西方国家政府面对经济低迷,为了突显政绩,让中央银行开动印钞机印出钞票,然后通过上面所说的财政开支渠道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渠道投入市场,人为制造市场需求来刺激经济发展。不过,这些钞票必须要有人承认其价值才能真正成为钱,于是政府就利用自己的暴力机器强制要求国民承认这些纸片具有与其面值相当的价值,不接受这些钞票的国民就要被判有罪。
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方法并不新鲜,通常这样做的结果是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历史上许多政府因此而灭亡。但是,如今人类似乎找到了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既可以让政府不断积累财政赤字,又可以避免严重到让政府灭亡的通货膨胀,只是有一点温和的通货膨胀而已。
这种方法就是由拥有国际储备货币发行权的西方国家印刷钞票、支付进口,由新兴工业化国家生产大多数商品并出口,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原材料。毋庸置疑,这真是一种奇妙的国际分工。
原本,西方经济学家所谓国际分工的意思并不是现在这样的,而是充分发挥每个国家的所谓比较优势,各自生产和出口自己擅长的商品,于是所有国家就能够“共同发展”,一团和气。起先,根据古典经济学教条提倡这种国际分工的西方国家绝不是希望自己专业生产钞票,而是希望自己永远保持制造业优势,其他国家都给自己当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后来,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不断发展和其他国家的后来居上,西方国家自己开始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亚洲四小龙”的商品销售市场。于是,西方国家就期望自己保持高精尖产业优势。然而,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发展,新兴工业国家“违背”比较优势教条,向价值链高端努力挺进,西方国家逐渐发现自己的高精尖产业优势也开始难以守住,只有虚拟化的金融业还暂时被自己掌握。
可是,金融业在美国经济史上声名狼藉,它的畸形发展曾经是导致1929~1933年大萧条的罪魁祸首之一,并且因此被罗斯福政府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又称《1933年银行法》)锁入囚笼严加看管,该法案主要内容是严格分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即严格分离普通银行业和证券业,以防止掌握大量“别人的金钱”的商业银行涉足风险巨大的证券业。
然而,“现代市场经济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或后退,只能是‘牛市’不能是‘熊市’,否则就会危及政府和政治家个人的政治利益。”“事实上,只有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各行各业持续繁荣,才会产生不断的用工需求,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反之,一旦经济停滞、衰退或增长率太低,各行各业就会竞相下滑,失业持续增加,社会动荡加剧,出现恶性循环。而在以前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社会中,即使经济长期停滞、衰退或增长率太低,但只要农业能够养活人口,社会就不会动荡。”(黄伟.富国阳谋--看穿中国与西方经济比拼之迷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政府必须不断推动经济发展。于是,发展金融业又成为西方国家的发展方向,在不断放松金融管制的作用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业产值节节高升,并带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在美国,无论民主党政府还是共和党政府都选择纵容金融机构冒险这种方式,只要经济保持繁荣即可。这主要是出于对几年之内短期政治利益的考虑。对于更长远的国家利益,虽然人人都知道危机不可避免,但却没有人去认真考虑,因为那只是一种可能。西方国家似乎再也不害怕成为新兴工业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了,人们甚至引以为荣,以为自己脱离了低贱的体力劳动,成为依靠脑力劳动致富的高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