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比较优势教条

在目前国际经济秩序中,西方国家发行的纸币由于是所谓的硬通货,其面值就代表同样价值的市场需求。这些市场需求对于市场中的投资者是有吸引力的。于是,我们看到新兴工业国家的贫穷国民在工厂里日复一日地辛勤劳动,生产各种各样的廉价商品,然后出口到西方国家,满足西方国家的市场需求,换回那些钞票。

新兴工业国家怎么处理这些纸币呢?通常一部分放在国内用于储备,以备进口和兑换所需,另一部分则会送回西方国家,购买政府债券,或者存入银行赚取利息,以便保值增值。政府也会利用外汇储备作为本国信用纸币的发行准备金,推行本国的宽松货币政策,促进本国经济高速增长。不单单是被动的外汇占款,即中央银行为收购外汇而兑换出去的本国纸币。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会利用降低利率和扩大财政开支等手段促使发行出去的纸币更快地成倍扩张。

当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政府就用手中的巨额外汇储备对付企图制造危机的国际炒家。通常,成败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中,泰国政府的外汇储备数量不足以抵御索罗斯的对冲基金,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改行浮动汇率制,从而引发了一场金融风暴。而1998年8月初,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对中国香港发动进攻。香港恒生股票指数一度暴跌至6600多点。当时香港特区政府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进行史无前例的大干预,中国中央政府也全力支持,最终国际炒家因实力不济而失败,损失惨重。

西方国家政府把通过卖国债回到手中的纸币用于财政开支,银行则把存进来的纸币用于发放房地产贷款和购买债券股票期货等金融产品,以求牟利。最终一部分纸币会通过工资、金融产品盈利等来到西方国家那些主要从事非制造业的消费者手中,消费者用来购买新兴工业国家的出口商品。另一部分纸币则积累为过剩资本,用于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和在国际市场上充当热钱牟利。这样,一个错综复杂又看似天衣无缝的经济循环形成了。这一切看起来非常符合英国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家一再强调的比较优势理论,即每个国家都生产和出口自己擅长的商品,那么总体上全球居民就会获得更大利益。

然而,这种看似经典的经济格局并不是像自由市场经济鼓吹者所宣扬的那样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正是依靠政府的干预才形成的。这种政府干预就是发行超过实际需要的纸币,以便制造虚假的市场需求来刺激经济发展。这实际上是经济史上极其滑稽和讽刺的一幕,自由市场主义所倡导的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理想经济状态,居然是用其“死敌”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创造出来的,这似乎证明西方经济学陷入了左支右绌的理论陷阱。

即便比较优势理论的理想局面靠西方印纸币暂时达成,这种畸形的“繁荣盛世”状态也不可能长期持续,因为世界不统一导致国际竞争,新兴国家必定不愿意被摆布,现有的西方主导金融的格局不可能永远保持。发展起来的新兴国家会不断削弱美元体系,等到它们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时,就会把美元赶下国际储备货币的宝座。到那时候,比较优势理论就再也不会“歪打正着”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