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才下舌尖,又上心头(1)

在种种干货里面,紫菜是一种被中国人广泛使用的食材。在福建的各色风味小吃中,都不难发现这种来自海洋的风味。

霞浦,闽东最古老的县份。漫长的海岸线为这里制造出众多的天然港湾,大海已然成为种植紫菜的水上农场。

霞浦渔民林仁灼从18岁起就开始种紫菜,至今已经28年。他要给自家的水上农场架设毛竹。从山上砍来的毛竹要经过预先处理——把里面的竹节疏通,以方便把毛竹插入海底。毛竹每根长16米以上,把它架设在海里,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有风浪的话会更辛苦。

在田间地头巡视管理,是老林每天必做的工作。

潮水一落,网帘悬于海面以上,紫菜苗进行光合作用,享受阳光空气;涨潮时,紫菜苗浸入海水中充分吸收养分。潮涨潮落间,又到了紫菜收获的季节。

紫菜的味道是靠烘烤产生的,加热使紫菜的色素和细胞发生变化,这就是烘烤后的紫菜味道更加芳香浓烈的原因。

收获的季节结束了,但林仁灼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在这里,自然与人工的合力演变出变化万千的视觉景象。

与霞浦隔海相望,台湾云林县口湖乡的渔民迎来了决定他们一年生计的关键时刻。

乌鱼子是台湾西南沿岸的特产,取乌鱼卵腌制而成。由于形状像中国的墨,日本人把乌鱼子称为“唐墨”,并把它视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

三百多年来,乌鱼子一直是台湾最贵重的渔获之一。每年冬至的前后10 天,成熟的乌鱼一定会从大陆北方沿海,南下到温暖的台湾西南部海域产卵。最近10 年,因鱼汛减少,台湾沿海各地开始人工养殖。乌鱼子利润丰厚,乌鱼丰收的季节也被渔民们称为“黄金季节”。

在云林县口湖乡,乌鱼需要养殖3 ~ 4 年,乌鱼卵也因此大而肥美。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台湾岛内最大的乌鱼子产地。

取出鱼子后,以食盐渗入各部位盐渍4 ~ 5 个小时,板压脱水,再经过日晒、风吹的过程,才能制成优质的乌鱼子,它的外形厚实饱满,色泽橙黄通透。

乌鱼子的吃法很多,遵循古制的香烤,最能发挥它的天然原味。炙烤之前,先要撒上米酒,而炙烤的时间很重要,差上几秒,口感就会大相迥异。烤至双面金黄时,香气四溢。入口之后,通过轻微的黏牙感,可以感受到它无比细腻的质地。再配上甘甜微辣的白萝卜和鲜辣的青蒜,可最大程度彰显乌鱼子绵密、软糯的原味。除了最传统的香烤吃法,许多餐厅也开始推陈出新,将它与蔬菜和乌鱼肉等食材混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