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经典催眠理论(3)

2. 艾瑞克森理论背后的深层观点

艾瑞克森作为当代最著名的催眠大师,以其精妙的催眠治疗方法治愈了各种各样的病人。艾瑞克森认为,每个人在自己最深处的潜意识里,都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让自己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艾瑞克森的催眠理论强调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之间以合作为原则的关系。艾瑞克森关于合作理论的深层观点如下。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

催眠依赖于人际关系和个人内心状况。随着催眠的每一步深入,个体的个性化反应也会有所不同。与之相一致的是,人际关系和内心关系具有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另外,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其自发的行为反应模式必然随着时间、情境以及所涉及的个性之间关系的不同而变化。

治疗性交流既不应该以理论概括为基础,也不应该以统计概率为基础,而应该以来访者当下自我表达的实际模式为依据。这种主张要求治疗师在进行催眠治疗时,要忘记所有经验,从头开始进行一个治疗。

催眠是一个潜意识互相交流的体验过程。

与一般的观念不同,艾瑞克森在催眠时会经常也让自己与被催眠者同步进入催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两个人的潜意识会进行交流。这种观念很难被人理解,甚至会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在笔者的催眠生涯中,我发现这一现象并不罕见。或许,这一现象可以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解释。

人人都拥有强大的潜力。

艾瑞克森学派假设,人们拥有的能力和资源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意识到的数量。事实上,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足以使他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遗憾的是,许多资源都与被催眠者的当下体验相分离。比如,每个人都有对他人友善的能力,然而很多人却在这一点上否认自己。即使这样的资源是可以获得的,却常常被他们不必要地限制了。因此,艾瑞克森学派的治疗师通常不会试图给来访者强加任何东西。相反,他们要帮助来访者学会利用自己已经拥有的技能和资源。

催眠状态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催眠状态既不怪异,也不是人为的。它与我们每个人通常体验到的过程非常相似,就如同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坠入爱河或者是做白日梦。通常情况下,催眠状态的不同之处是出于特定的目的。

被催眠者在催眠中进行过程联盟而不是错误纠正。

过去意味着很多知识的学习,其中大部分已经遗忘,还有一些以自我贬低的方式进行限制,然而所有这些都是颇具价值的资源:现在为吸收新知识和自我欣赏提供了无尽的可能。因此,被催眠者对过去的经历,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应该把它们作为长远发展学习的基础而加以学习。

无意识过程的操作具有再生性和自主性。

意识很聪明,但是无意识(或潜意识)更智慧。他认为无意识是自我完整而核心的部分,而不是需要回避或努力控制的东西。因此,催眠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对方以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意识到这一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