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合作精神

这一开放的精神还体现在开放课件首倡活动上:无论身处世界上的什么地方,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在线下载,免费获得麻省理工学院90%的大学生课程及作业。这一开放活动的结果不是麻省理工的想法被偷去,而是大量想法得到交换。不同领域之间的通力合作已经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师生生活的正常状态。

去年,我读到一篇关于安吉拉?贝尔切教授的工作的文章,她的工作是建立使用病毒的下一代电子电路。她把知识和来自看似不相关领域——如生物学、电子工程学和纳米技术的专业技术知识结合起来。她能够这么做,就是因为她和那些研究其他领域的人们生活在一起而受到相互影响。

我自己的大学研究项目就是我的教授(他研究的领域是液体力学)和一个来自哈佛医学院的泌尿学教授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提出一个关于排尿过程的理论模型,以帮助我们设计出帮助失去膀胱控制力的患者的一些装置。

同样,远在纳米技术这个词流行之前,我就听说迷你机器人正在设计过程中,而且在机械工程师、医生和电子工程师之间成立了一个合作项目,要把这些迷你机器人注射到血脉中去检测和攻击癌细胞,并在其工作完成后自我销毁,通过尿液排出人体。还有一位电子工程师决定搭建一些装置,来描述艺术品的电流及放电过程。

假如每个人只待在他们狭窄的专业领域,试图做到最好,而不花一些看似无用的时间和其他人交谈,发现他们在其领域正在做什么,就绝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西方在科学上的重要创新突破都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举例来说,人类基因组工程就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合作,绘制人类基因,并在线出版绘制结果,与全世界的科学团体分享,如此,新的医学突破才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得到推进。致力于脑科学的保罗?爱伦研究所也将其绘制人类大脑的全部研究成果在线出版,和全世界的人分享,这样,更多的人类大脑研究才能继续做下去。

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一直讲下去。但是,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中国迎头赶上,而是为了让中国在创新的世界舞台上成为领导者,她不能再教育出个体贡献者式的新一代,不能只是满怀嫉妒地捍卫其自身渺小的知识实体,而是要自由自在地和其他人分享和交换他们的想法,努力取得更伟大的突破。只有当我们中国人学会了真正超越个体竞争,实现通力合作,我们才能变得真正富有竞争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