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管理其实只有一个问题(2)

吴:可见教育训练幼儿的方法是多么奇妙。我们从来不会指挥幼儿,仅仅是关注,却创造了堪称奇迹的伟业。我们能否推断“只关注不指挥”就是一切人与人关系的秘密所在?虽然3岁前儿童父母的教育方法各式各样,虽然他们的学历参差不齐,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只要关注,就能创造奇迹!

李:很有可能真是这样!

吴:让我们继续探索幼儿教育的奇妙之旅。不知道李总发现没有,孩子两岁半开始,就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逆转。

李总:什么逆转?

吴:大概2岁半开始,孩子开始缠着父母,会提出很多很多的要求,譬如要求父母跟他(她)玩这个玩那个,进了超市要买这个买那个,早上起床穿衣服非要自己选款式和颜色。这个时候,孩子常常会把父母搞得筋疲力尽。

李:哈,还真是这样,这个年龄阶段真是麻烦。

吴:“真是麻烦”?这就是我们对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看法吗?殊不知,这其实是孩子对父母两岁前教育方法的回馈啊!

李:怎么这么说?

吴:正是因为我们在孩子2岁前对他无微不至地关注,培养了孩子主动的品质。在2岁半的孩子眼里,周围的人那么主动和友善,所以,他一旦能行走和言语,就主动地出击,主动地去交往。但是,孩子两岁半左右的主动性像火山一样爆发的时候,父母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我们不再继续两岁前“只关注不指挥”的教育方法,而是迫不及待地给孩子灌输对错是非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嫌弃孩子的原因,因为他们太有精力了,因为他们太不听话了。

李:天啊,照先生这么说,孩子太主动太有精力其实是父母“只关注不指挥”的教育硕果,但是我们很快就将其“阉割”了。

吴:就是这个道理!殊不知,不是孩子有问题,我们自己才是问题啊。

李: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吴:孩子主动回馈给父母时,父母又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呢?一类父母觉得孩子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很快就不再关注孩子,简单说来就是平时放羊,犯错时体罚。一句话,就是惩罚代替了关注,这种情况在农村非常普遍。一类父母则是把是非对错看得比天还大,觉得孩子可以对话了,就不应该犯任何错误,孩子的一切吃穿住行,都必须按照父母的标准进行,而且还认为自己犯过的错误不应该在孩子的身上重犯,这样连孩子的个人权力都被剥夺了。我们父母怎么对我们,我们也会如法炮制对待自己的孩子。

李:我现在才明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完全是区别对待的,孩子3岁前是一种,3岁后又是一种。3岁前是只关注不指挥,3岁后则是用标准和方法代替关注。

吴:也可以这么说,“只关注不指挥”是对人的关注,而追求方法和标准其实是对人的物化。前者是爱,是圆满;后者是恨,是对抗。

李:这个判断很准确。

吴:“只关注不指挥”中的“关注”,其实还可以用“共事”两个字替代。“共事不指挥”的意思就是说,孩子3岁前,我们的世界常常和孩子的世界互为一体,我们的活动和孩子的活动是一体的,我们设计各种游戏让孩子参与,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画画。关键是,在“共事”的过程中,我们只是关注和鼓励孩子,并不指挥。

李:确实是这样的。

吴:但是孩子3岁后则大不一样了。我们的活动中越来越没有了孩子的影子,哪怕和孩子游戏、和孩子游个泳,都觉得是一件不得已而参与的事情,是不是这样?以前我们和孩子处在共同的世界,而现在开始则割裂为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交集越来越少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