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黑暗中的摸索(6)

1898年,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正式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康有为在这份奏折中发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警告。从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变法进行了103天,亦称“百日维新”。在这短短的103天中,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推行了鼓励实业,设立铁路、矿务、邮政局,废除八股、改革科举,训练海陆军,裁汰冗员、整顿机构,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一系列变法举措,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但是,新法在地方上的推行却不尽如人意,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箴等少数官员以外,大部分地方督抚都采取观望甚至抵制态度。到6月1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并大肆搜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流亡境外,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被扼杀于摇篮中。

戊戌变法实际上是一次以日本为师的尝试。在甲午战争以后,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已经宣告破产,维新派正是看到了日本的成功,所以萌发了向日本学习的思想。用康有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在康有为的维新策划案 《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我们不难看到他提出的主张多是对明治维新的“山寨”化:“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是仿效日本明治天皇的“五条御誓文”,“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是仿效明治初年的《政体书》中的议政官制,甚至连“参与”一职的名字也是原封不动照搬,康有为还写就了一本《日本变政考》以资参考。

但这次“以日本为师”的变法为何只维持了103天就以失败而告终?相比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百日维新令人扼腕不已。后世的许多人也在不断地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变法维新,日本能够成功而中国却失败,这恐怕并不能仅仅用中国“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这个原因加以搪塞,我们还必须从变法的过程、内容等方面来做深层次的判断。

首先,作为一场“以日本为师”的维新运动,康有为等变法维新派究竟对日本维新的情况了解多少?他们对日本维新情况的分析是否科学?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从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一书中可以看到,康有为对日本维新的认识其实是很肤浅的,甚至他还出于自己的需要,在叙述日本维新的时候篡改史实。同时,康有为在著作中还暴露出了他“不知彼,不知己”的缺点,天真地认为日本维新的困难要比中国更大。因此,他过于乐观地提出“若以中国之广士众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这样的“预言”。殊不知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对西方列强来说吸引力要远小于地大物博的中国。且日本在明治政府成立前,先有“兰学”熏陶,后有幕府“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初步改革,这为变法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明治政府也是一个比中国清政府更有集权能力的政府。这些康有为等人并没有认识到。由此可见,康有为对中国、日本的实际情况所知甚为肤浅,政治眼光充满了书生气。在不了解师傅,也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推行的这一场变法,只能是一次“山寨”,达不到深层次的作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