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用“画”说话(1)

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红

如今关于儿童教育的图书可谓琳琅满目,很多家长感到难于选择,同时,一些书的内容也比较笼统,诸如理论、道德宣讲,诱人的成功案例,或者如同三十六计那样的教育小窍门,因为没有具体区分孩子的个性,家长实施起来似乎也感觉难于对症。

其实,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关键不在于教育本身,而在于家长是否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共性,以及自己孩子的独特个性。不当的教育往往是成人把观点强加给孩子,而不考虑他们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心理需要,在不够了解或自以为了解的错误前提下实施教育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我想变得不一样:用图画表达情感的孩子》里就讲到这样一个例子:

常有家长跟本书作者抱怨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能力不强,其实这些可能恰恰是家长一手造成的,在孩子更小一些的时候,带他们去公园,家长经常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或习惯,让孩子看这个看那个,从这个景点赶到下一个景点。成人一小时可以浏览很多东西,但孩子却不同,他们研究一朵花或观察一只小蚂蚁就可能花去几个小时,家长这种赶集似的浏览,反复打断孩子的思路和观察,无形中让孩子养成了“走马观花”的习惯,久而久之,当然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了。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呐?

经过医学、心理学的多年研究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们分别管理着不同的功能和区域,右脑如同艺术家,他是非言语的,直觉的、观察的、具有空间性的、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大本营;左脑如同科学家;他以语言、线性、分析、逻辑以及符号的方式进行着理性思考,成人和儿童之间左脑发育差距巨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成人跟儿童只用语言进行交流会比较困难,也就是很多家长反应的“孩子不听话”的症结,而恰恰在右脑的功能上儿童跟成人没有大的区别,甚至在某些方面儿童比成人还要发达,通过右脑,成人可以跟儿童建立起沟通的桥梁,绘画就是非常好的桥梁之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