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窑:京砖是这样炼成的(2)

窗户太小,窑体太深,我只能看见眼前是一个灰黑的世界:在我的四周,一块接一块的京砖整齐地码放着。虽然已经停止烧窑好几天了,但这些马上就要出窑的砖似乎还在向外散发热量。几个工人开始动手搬砖,我扭亮随身带来的电筒,照射在面前的一块京砖上:看上去,这就是一块青灰的、表面非常粗糙的砖板,与我老家的红砖相比,颜色甚至更难看,只不过体积更大罢了。难道这种其貌不扬的东西就是几百年来被皇室和王公贵族所追捧的京砖?一旁的一个工人似乎看出了我的疑虑,笑着说,你不要看它现在不好看,那是它还没有经过打磨。打磨之后,你就知道它为什么叫京砖了。果然,接下来在参观沈家的园林建筑材料厂时,我看到了经过打磨的成品:摆放在我面前的京砖,呈现出一种纯正的黛青色,其面积大约相当于普通红砖的好几倍。沈师傅介绍说,他们所烧制的京砖,其尺寸一般为一尺七、二尺或二尺二。之前在窑腹所见到的京砖上那些粗糙的疙瘩,现在全都没有了;砖面平整,甚至能隐约从砖面看到自己的影子,以手敲击,京砖发出清脆的类似金石的声响。

在民间,人们津津乐道于自己想象的皇帝处理政务的金銮殿,说那里的地面都是用金砖铺成的。从字面意思和绝大多数人的理解来讲,显然,这金砖就是用金子制成的砖。其实,此金砖并非金子制成的砖,而是来自干窑的京砖。在《金砖墁地》中,对此有专门记载:“京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又因砖运北京的京仓,供皇宫专用,被称之‘京砖’……后逐渐走向民间富户。”关于金砖名称的由来,还另有一种说法:在明代,京砖的价格非常昂贵,一块砖要卖50两银子,远远不是一般富庶家庭能够消费得起的,因而人们用金砖来代指它,是想说明它的贵重和寻常不可得。当时,民间有所谓“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金砖”即由此而得名。

从泥土到京砖有多远

干窑一带的泥土湿润而有黏性,哪怕我这种外行也能看出来,这里的泥土天然地适合烧制陶器或砖瓦。那么,从杏花春雨滋润的泥土到一块块光彩照人、价格令人咂舌的京砖,到底还有多远?到底还需要些什么样的操劳,才能使泥土卖出金子的好价钱?简单地说,与我老家那种烧制红砖的传统方法相比,京砖制作的复杂和繁琐,几近于令人目瞪口呆。沈家窑的一位老师傅介绍说,京砖的制作需要经过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和浸泡等几道工序。几道工序,听上去似乎也并不特别复杂,但其实每一道大的工序下面,还包含了好多道小工序,这些大大小小的工序加在一起,使得京砖的制作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