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是取土。单是取土这一步,就能看出京砖生产程序之复杂和要求之严格。取土之先要选土,尽管干窑所在地的泥土都具有不错的黏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干窑土都能烧制京砖。必须是那些有经验的师傅,才能看出哪里的土不仅具有黏性,而且土中含铝量较高,可以磨成粉末。选好土之后,还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取土才算完成,而要完成这万里长征第一步,耗时将长达八个月之久。
第二步是制坯。这个好理解,就是把备好的泥土,用半手工半机械的方式制成砖坯。普通的京砖,只要按照需要的尺寸和厚度把泥土制成坯块即可。比较复杂的是那些有特殊工艺要求的花砖,比如有的砖上需要绘制图案,为了让烧制出来的图案生动逼真,就要求在制坯时对图案的刻画把握得恰到好处。
第三步是烧制。把制好的砖坯搬进窑墩,这是一件累人的体力活;而怎样码放这些砖坯才能使它们在烧制时获得均匀而充分的热量,以及怎样码放才能让有限的窑墩容纳更多的砖坯,这就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智力--智力来源于丰富的实践。砖坯入窑后,就可以点燃窑火了。窑火的过程复杂之极:以糠草熏一个月,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40天。经过这四种不同燃料的燃烧,在耗时130天之后,方可窨水出窑。所谓窨水,指的是一窑砖烧好后,必须往窑里浇水降温。这些浇向窑里的水,得由窑工们沿着窑墩外那条又陡又高的砖梯挑到窑顶,再从窑顶浇入窑中。
第四步是出窑。出窑的日子,小小的窑腹里灰尘弥漫,异常呛人。在出窑之前,虽然已往窑中浇水降温了四五天,但窑中温度仍然很高,长时间烧制过的京砖更是炙热难当。一块块又烫又重的京砖,在工人们手里飞快地传递着。为了督促同伴加快速度,同时,也为了给自己鼓劲,工人们在搬卸京砖时,嘴里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咝咝声。“货船泊岸夕阳斜,女伴搬砖笑语哗。一脸窑煤粘汗黑,阿侬貌本艳于花。”这首《竹枝词》,描述的就是出窑时的场景--在炎热的窑中劳作,女窑工很快就满脸汗水,飞扬的尘土扑到脸上,原本“艳于花”的女子,刹那间也乌黑如煤灰。
第五步是打磨。刚从窑里搬出来的京砖还只能算是璞一样的半成品,要让它成为光彩照人的玉,还得花一番心血进行细致的打磨。京砖的打磨是运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在一个圆形的水槽里进行,一边磨,一边冲水,不仅要让京砖表面变得平滑,还要让它使用时间愈长,反而愈加光亮,甚至可以当镜子用。不过,遗憾的是,让京砖变得像镜面一样的打磨技术,如今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