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窑:京砖是这样炼成的(1)

一两黄金一块砖

我曾有过近20年的乡村生活,因而对烧制砖块的土窑相当熟悉。它们常常以看上去和一座堡垒差不多的模样,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村庄周围的空地上。这样的土窑在我老家川南司空见惯,几乎每一两个村庄就有一座。究其原因,在于砖块属于低价值商品,如果一旦远程运输,成本必然一路飙升,乃至于运价超过造价。每一两个村庄就建一座土窑,为的是能够就近满足乡人需要。

我一直以为,全天下的窑--至少烧制砖块的窑--应该都和我老家的土窑相似,都是农耕时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产物。但没想到,在浙江嘉善县的干窑镇,我才知道其实窑还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这是一些已有上百年乃至几百年历史的古窑。漫长的岁月里,在一代代窑工的操劳下,这些窑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生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古窑烧制出来的砖,不再是我老家那种粗糙的、廉价的、只能用来修建农舍的红砖,而是一种人称京砖的,曾经从江南一路运送到北京,装饰过紫禁城的砖中极品。如果说我老家的红砖是平头百姓的话,那么干窑的京砖就是不折不扣的世袭贵族。

千里迢迢赶到干窑镇那天,恰好遇上镇上历史最悠久的沈家窑的出窑日。与其他砖窑相比,沈家窑有些特殊:一是它有着上百年的生产历史,被誉为京砖活遗址;二是在这座窑里,曾发现过刻有“道光二十二年”字样和刻有“明富京砖”字样的城砖,表明这座窑的岁数其实远不止目前人们口耳相传的一个半世纪;三是沈家窑还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其他窑都是单体的,它却是双体复合式,一左一右两座窑并排挺立,如同双子星座。沈家窑的主人沈师傅告诉我们:当初,他的祖先之所以要建双体复合式土窑,首先是取和合之意,即希望子孙后代永远和睦相处;其次,两窑合用一张砖梯,合用一个窑屋。建筑时,省了土地,省了材料;烧窑时,一窑的余温可以被另一窑利用,省了预热的燃料。

在沈师傅的带领下,我亲眼目睹了堪称中国第一砖的干窑京砖的出窑过程:当我好奇地跟在沈师傅身后,随他走进砖窑圆形的门洞时,逼仄的门洞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进出,一条砖梯几乎垂直地立在门洞入口处。登上砖梯,眼前一片昏黑,小心翼翼走了几步后,眼前又有了微弱的光明。定睛四望,我已置身于这座百年古窑的腹心。这是一个近似于圆锥体的空间,上窄下宽,最顶部,也就是相当于圆锥体的正上方,有一扇方形的窗户,唯一的光源就是从那里射进来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