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旋在云端的隐秘通道(7)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在我们祖先的庭院和园林里,很早就能看到它的身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唐代诗人白居易把杜鹃花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全世界的杜鹃花约有960种,我国有540多种,其中西藏170种,占世界杜鹃花品种的 ,分布在色季拉山的则有25种。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在色季拉山,从海拔1700米至5500米范围内,到处都分布着杜鹃花,杜鹃花的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以上,即便放诸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地方可以和它一比高下。由于海拔差异影响,色季拉山杜鹃花的开放时间略有不同,每年4-6月,从山脚到山顶,杜鹃花渐次开放。进入6月份后,整座山上的杜鹃花几乎全部开放,黄色、白色、紫色、深红、浅红、粉红,一片花的海洋在阳光下热烈地涌动。这灿若云霞却比云霞更为真实的花阵,常常使面对它的人联想起生命和青春这样的永恒主题。

色季拉山垭口附近有一座被杜鹃花簇拥的观景台,据说,这里是眺望南迦巴瓦峰的最佳地点。南迦巴瓦峰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山峰”,它距色季拉山垭口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是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藏语里,“南迦巴瓦”意为“直刺蓝天的战矛”,这根战矛长达7782米,在世界高山龙虎榜中坐第15把交椅,也是7000米级极高山中的老大。南迦巴瓦峰呈巨大的三角形,由于长年云雾缭绕,难得一见真容。即便是在号称最佳观测点的色季拉山垭口,要想一睹神山风采,也既需要耐心的等待,更需要上佳的运气。正因为难得一见,当地人认为,能够亲眼目睹南迦巴瓦峰真容的人,就是被幸运之神抚摸过脑门的、离幸福最近的人。

位于色季拉山垭口以西的本日拉山,是西藏本土的古老宗教苯教的圣地。由于众多信徒的朝拜,色季拉山也成为西藏的四大神山之一。每年,来这里转山的人络绎不绝,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为了心中虔诚的信仰,不辞舟车劳顿甚至徒步或叩着等身长头来到这里。每逢藏历八月十日,这里还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转山活动,称为“娘布拉酥”--意为“请神求宝”。藏传佛教各派系和苯教都倡导转山,但在转山的顺序上却大有区别:藏传佛教各派系是顺时针,而苯教则是逆时针。

看来,浪漫的杜鹃、威严的南迦巴瓦和神秘的苯教神山,这三者使得色季拉山显得有些远离人间烟火。但事实并非如此。站在色季拉山垭口,朝与南迦巴瓦峰相反的另一个方向望去,我眺望到了最美丽也最生动的世俗生活图画,那就是大有欧洲乡村景象的鲁朗。

鲁朗位于色季拉山垭口西端山脚,海拔3000多米。以巍峨的雪峰为背景,这里林木茂密,杂花生树,林地与林地之间,点缀着一块块肥沃的草地和耕地。草地上,修饰着若干不知名的黄色野花,牛羊走动,牧人轻歌。起伏不大的山丘上,则分布着一座座白墙灰顶的民居。正是日落时分,从这些民居顶上升起了一道道白色的炊烟,它们自由而舒缓,如同一首首婉约自在的宋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