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些盐船都在等待一个日子,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那就是放水日。原来,为了解决枯水季节行船难的问题,自贡盐政当局出面,在王爷庙下游不远的江面筑了一道临时水坝,以便储蓄上游来水。等到储蓄的水足以把拦水坝上的盐船都顺利地由釜溪河冲进沱江,放水日也就到了。届时,政府要事先张榜告示放水的确切日期,当工人们挖开临时拦水坝,一股大水奔涌而下,众多盐船一只接一只地顺水而行,70多公里的釜溪河,只需短短一天即可走完。开水当天,盐政官员、大小盐商和行会负责人都会赶到码头送行,许多市民为了一睹放水盛况,也纷纷齐聚王爷庙两岸。坡上坎下,全是攒动的人头,一时间鼓乐齐鸣,鞭炮炸响。尤其每年正月的放水日,竟形成了自贡仅次于春节的另一重要节日:放水节。
那些曾经的水陆码头
为了考察釜溪河,我曾于一个菜花渐黄的早春从自贡顺流而下,造访那些曾经的水陆码头。岁月的无情变迁,已经湮没了当年的人与事,但一些旧日的痕迹还在,它们是这个春天里关于盐都、关于一条河的灿烂与落寞的关键词。
从自贡双河交汇而成釜溪,到釜溪河于李家沱注入沱江,全长70多公里的釜溪河一直穿行在丘陵和低山之间。这条弥漫着盐的咸味的河流,就像世界上其他的重要河流一样,流经之地也造就了几个因盐运而兴,也因盐运而没落的水陆码头。
仙市是釜溪河上的第一个码头,也是东大道下川路的第一个码头。所谓东大道下川路,是指从自贡经隆昌、重庆通往湖南、湖北以及贵州等地的交通要道。那些停泊在王爷庙下的盐船,满载着盐巴顺水而下,不消几个时辰,即可抵达仙市。盐船到达仙市后,必须在码头泊下来,以便盘滩过坳--原来,仙市附近水浅滩急,满载的盐船吃水较深,无法通行,只得由工人们把盐包搬下船,顺着河边搬到险滩下游,空船则顺水而下;到了水深之处,再把盐包搬上船,继续往下游行驶。与此同时,一小部分盐包还将在仙市被分流--通过陆路从这里运抵牛佛、内江以及川中诸县。只不过,与继续水运东去的量相比,分流的量要小得多。
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仙市,这里也就从一片荒山演变成码头,进而有了商店,进而有了街市。近年来从仙市挖掘出的古碑证明,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朝,这里就曾经是一个业已消失的县--义和县的县治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