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一条河的灿烂与落寞(1)

冯玉祥的感动

1943年11月和1944年6月,时任国民政府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将军两度马不停蹄地从陪都重庆赶往川南自贡。自贡是一座新兴的、才成立一年多的城市。在那里,冯将军聚集民众,慷慨陈词,号召募捐。募捐结果令冯玉祥大为惊讶,这个小小的自贡市,两次的募捐金额竟高达1.2亿元之多,并创下22项全国纪录,仅金戒指就多达800余只,个人捐款在10万元以上者达101人。其中一个叫余述怀的商人在团体捐献之外,又个人捐款1200万元。1200万元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西南联大教授的待遇在国内属于顶级的,每月工资约6000元,也就是说,这笔钱相当于2000位西南联大教授的月薪总和。另一位叫王德谦的商人则捐了1000万元,两人双双突破全国个人捐款的最高纪录。冯玉祥将军被自贡感动了,感动之余,这位著名的“丘八”诗人即兴赋诗一首,诗虽打油,却能看出他的一腔真情:“巍巍自贡市,贤才多济济。各地都像你,飞机大炮坦克车,齐齐都能买新的。各地都像你,我们一定打过鸭绿江,还我自由新天地……”

自贡之所以让见多识广的冯玉祥感动,能够在短时间里捐出如此巨款,倒不是这里的人民就比其他地方的人民更爱国,而是基于一个不容忽略的现实:这座新兴的城市要比当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更为富有。其实,早在1942年冯玉祥前来动员募捐之前,这座城市就已捐款购买了两架飞机,这两架飞机分别取名为“盐工号”和“盐船号”。飞机的名字已经透露出历史的玄机:这座城市的富有和慷慨,都源于人类熟悉到了熟视无睹地步的最为普通的物质:盐。

诸种动物中,大概没有别的什么比人更需要盐了,据说逃入深山的喜儿之所以成了白毛女,就是因为她无法补充年轻美丽的身体所必需的盐分。在整个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自先秦到当代,盐一直作为国家专控商品而存在。经营盐尤其是生产盐,便成为一条致富的终南捷径,在古代中国,它所产生的利润,可能只有贩毒才能与之相比。

自古以来,盐的生产方式不外乎三种,即海盐、池盐和井盐。海盐也就是所谓的傍海煮盐,只需把海水煮干,就能得到粗糙的盐巴;而池盐则产于山西等地的盐池中,开采也较为方便。但是,由于地理原因,远离大海的内陆不可能获得海盐,大多数地方也缺少池盐,因而井盐的开采就应运而生,而自贡,恰好是1000多年来最为兴盛的井盐基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