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湖:北方第一大泽(7)

冰下捕鱼主要采用冰下大拉网作业,这种方式在呼伦湖渔业史上已有80年历史。我们去呼伦湖时正值盛夏,远未到冰下捕鱼期,因此无缘一见,但从张师傅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想见其壮观景象:冬季的呼伦湖覆盖着厚达1米多的冰层,捕鱼小组的车直接在冰面上行驶。捕鱼前,由组长选择一个冰面平坦和鱼群集中的地区,并划定下网眼和出网眼位置,插上不同颜色的旗帜作标记。接着,工人们开始用专门的工具在冰面上打网眼,网眼是5平方米左右的长方形,别小看这5平方米,坚硬的冰面需要好几个人长时间的劳作才能完成。打完网眼之后就该下网了,装在爬犁上的渔网得通过网眼慢慢下沉到水中。每个网眼之间相距30米,分别由长32米的连接着引纲的引杆牵动着长达700多米的大鱼网,在冰下的湖水中形成平行扇面后徐徐推进。一般来说,一网要运行5公里左右。下网完成之后就是激动人心的出网,以前是由马匹拉动绞盘,把沉重的渔网--当然还有网里的鱼--拖出水面,现在则是用汽车拉。随着渔网慢慢出水,活蹦乱跳的鱼儿顿时让沉寂的冰湖一片欢腾。

一个正在变咸的噩梦

呼伦湖静静地躺在大草原深处,已经有1万年以上的历史了。近百年来,呼伦湖的水位不时发生变化,它时大时小,但总体基本保持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然而,近20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片美丽的蔚蓝之地,已经出现了一些不祥之兆--它正在变小、变咸。

在呼伦湖的小河口游览区,有一片酷似海滩的沙滩,沙滩上不时可见已经破碎的河蚌硬壳。一道100多米长的木制小桥从岸边通向湖里,游人得从小桥上走过去,才能与湖水亲密接触。给我们开车的司机姓胡,是喝着呼伦湖水长大的“土著”,老胡告诉我们,由于周围工业企业极少,呼伦湖的湖水几乎没受污染。但是,这些年来,呼伦湖的水位正在不断下降,仅仅去年,湖水就后退了100多米,因此景区方面才不得不修了这座小桥,与其说增添了一道风景,不如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补救。至于沙滩上早已死去的河蚌,那是由于湖水水位下降后没来得及撤离的牺牲品。老胡还说,1995年5月,呼伦湖刮了一场罕见的西南风,在沙尖子一带,多达五六十吨的河蚌被大风从湖里刮到岸上。

呼伦湖集团多年来的观测结果表明,呼伦湖水位的确一直在呈下降趋势,而湖水水位下降意味着两点,一是鱼类减少,鱼类减少则会导致湖水的富营养化。事实上,正如呼伦湖集团水产环保科研所的牛喜祥先生所说,他们从1984年开始跟踪湖水状况,湖水的富营养化已经越来越严重;二是湖水变咸,对照国际通行标准,呼伦湖属于微咸湖,而如果水位下降到一定地步,量变引发质变,呼伦湖就会成为咸水湖。一旦成为咸水湖,这对湖中生息的淡水鱼类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此外,呼伦湖还是湖畔的扎赉诺尔矿区最主要的水源地,可以想象,一旦呼伦湖水变咸,将引发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活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车行湖畔,碧空如洗,烟波浩渺的湖面鸥鸟成群,远处草原上,几匹骏马在风中奋蹄奔跑,呼伦贝尔大草原显得格外宁静。从遥远的鲜卑人到成吉思汗,再到今天,这片被呼伦湖水滋润的土地一直就是中国北部最美丽最动人的风景,当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成为悠悠往事,呼伦湖也就此展开了新的命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