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钗”

“钗”者何也?

自古以来,各种诗词曲赋里都有良例。大致是说美人头上插戴的一种首饰,比如金钗。这个“钗”字是个增加了装饰性的后起字,其本字就是一个“叉”。即此可知,这是一种分为两叉的簪子类的发饰,不妨就说是古代的一种“发卡”吧!因此,你看宋词里就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分者是说有情之人被迫离别了,无可奈何之际,把头上的金钗取下来一折两股,各执一份,内中还包含着“万一”的幻想,将来若能再会可将两股金钗复合为一……再往上追溯,好像唐明皇与杨贵妃被迫分离时,也是将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更奇的是,这个“钗”在书法上也有它的特殊地位。南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中有“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大意是比喻书法转折处,表现得如钗股被折断了那样棱角分明、力度俱在。此外,钗和簪是可以互用的,这在《红楼梦》里就有良证——在太虚幻境里,十二钗册子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句中的“金簪”就是指宝钗了。

但严格说来,我要“挑剔”一下曹雪芹的“毛病”。他以“钗”代人不是不可以理解,问题是“钗”也叫“笄”,未成年的闺阁少女是不能称“钗”的。在古代,女子通常十五岁才“留发”,才可以戴上首饰等待出嫁,才能以“钗”字代称。比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凤姐就曾说过“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算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的年分期了”。再小年龄的女孩儿绝对不能叫做什么“钗”的。

再者,古时对妇女的代称中有“裙钗”。“裙钗”是正式成年了,要改着正式的女装了——头上戴簪,腰下着裙;只有这样服饰整齐才能出到屋门外去见长辈或客人。这种礼仪是不能含糊错乱的。而曹雪芹定下的书名《金陵十二钗》,是为了汉字五言成句,完全是考虑音律格调的问题,所以把“裙”字省掉了。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再看看“作者自云”,其中就有这样的话:“何我堂堂须眉,曾不若彼裙钗哉!”“裙”字就没有被疏忽省略了。

这里既然说到“裙”,就要对它说上几句。“裙”是指妇女的下衣,古代妇女的腰腿部尽管已有裤子,还有裹腿捆扎好,但着这种裤装时只能在室内,只有自己的家人才能看到这样的“两截装”;若出房门,那就必须再于腰间系上长裙,将已然穿了裤子的双腿与穿了鞋袜的双足都罩起来。所以,你看在《红楼梦》里,也可以见到裙子的踪影。姑且举上两例。一例是贾芸进入怡红院时,袭人亲自给他奉茶,这是上等的款待礼数。贾芸不敢正眼看她,只能够望见穿的什么衣服、坎肩、裙子。另一例就是“呆香菱情解柘榴裙”那段故事了。大红柘榴裙的故事我就不必多费言辞了。

提到“裙钗”,大家可能都还记得一句古语,叫做“荆钗布裙”。这个典故是说贫寒的人家,妇女戴不起金钗,穿不起白练裙(丝织的绸类),就用一根荆条来束头发,用一块粗布来遮蔽腿部。这原无奇特可言,但有趣的是古时读书人却把自己的妻子称为“拙荆”,这可太奇了!把“拙”字省去,他的太太就变成一根草木了!可是,自古相沿已久,你若读古代文学书札之类时遇到“拙荆”一词,也不必大惊小怪就是了。

至于《红楼梦》里富贵人家,在曹雪芹书的前半部里,诸位女儿还未成人,所以没有可能多写头上“钗”的形状,唯一的一例就是黛玉入贾府首次看到凤姐迎出来:“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这个“金凤钗”大致是钗插在头上之后,外端有凤头造型,凤头嘴衔有一串明亮的珍珠。这大概是黛玉眼中见到的最有富贵风流品格的首饰了。

我说了这么多闲文赘语,其实不过是想告诉年轻一代的读者“钗”是怎么回事,什么是《金陵十二钗》,其实不必拘看死了,视其大意也就是了。

有一种意见以为,《红楼梦》所有的女儿都入了“薄命司”,其命运都很不幸。这种不幸有由历史客观造成的,也有因个人某一面的缺点、差错而增加了不幸命运的程度的。所以,你要真正懂得雪芹的文心匠意,其层次之多、意义之富、用心之苦、笔墨之妙,都不可只以小说的态度去简单地看过,唯有如此,你才能逐步玩味出这部奇书的深厚而美好的内涵滋味境界来。

诗曰:

都说金陵十二钗,钗为何意问谁来?

今朝敢作登堂讲,赢得方家笑口开。

己丑年十月初一

2009-11-17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