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与银行:危机重来(4)

而这些欺骗手法甚至在现在就已经露出了马脚,有银行的负责人披露:不少地方政府平台已经出现担保不兑现、逾期不还的情况。2011年3月份法国兴业银行发表的一份报告估计:“截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地方政府对其投资公司发放的贷款数额约在7.66万亿元。如果50%的这些贷款产生50%的损失,那么银行业在这方面的坏账损失将占到总贷款的6%,从而消耗掉60%的银行资本。”在同类估计中,这份报告显然并不是特别激进的。对于这些灰暗的估计,中国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董事长非常自信地保证:“不出三年,我们就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他继而大肆嘲笑那些悲观的预言家们:“过去几十年期间,国外有不少预言家预测中国经济将出现危机,但这些都从未成真,事实和现实每次都证明这些预言家错了,但他们继续热衷于作出各种预测。”不过,这位董事长的判断显然过于依赖过去的经验了。对一个处于剧烈变革时期的经济体来说,过去的经验往往是智慧的天敌。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显然远远不止是来自地方融资平台。

诚如前述,地方融资平台不过是中国房地产的一环,如果整个房地产崩溃,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将被骤然放大。开发商贷款、按揭贷款的风险也将被连环引爆。中国银监会主席在2010年4月份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披露,截止到2010年一季度,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将近20万亿,接近中国信贷总量的一半。如此之高的贷款集中度,如此之巨大的信贷总量,中国前面30年的任何一个时期恐怕都未出现过。在这个意义上,前面那位董事长的判断不仅是过于乐观,而且是过于轻率了。容易察觉,这位董事长的判断所依靠的是这样一个不言自明的假设 中国还会像过去30年那样高速增长。正是这样一种高速增长,在覆盖了中国银行业过去的种种坏账之余,还推动了中国银行业超常规发展。然而,假设历史线性发展在智力上的确是相当容易的,但也是非常危险的。有一种非常教条的观点认为,中国银行没有像日本银行业那样购买大量房地产,所以房地产崩溃不会引发银行业的危机。但事实却是,中国的国有银行通过地方政府这个自家人间接购买了大量的房地产。换言之,中国国有银行的资产中隐含了大量的严重高估的房地产。

在我看来,房地产崩溃所带来的风险仅仅是中国银行业在未来面临的第一轮打击,更为严重也更为持久的打击将来自中国的实体经济。同样是凭借过去的经验,那些沉淀在各种基础建设比如港口、火力发电、高速公路、机场和高铁中的中长期贷款,都被乐观地认为是可以通过经济高速增长加以消化的,然而,高速经济增长不可能永远重复。一旦实体经济委靡,这些贷款就可能变成中国银行的一场梦魇。顺便需要提及的是,这些贷款大多来自最近10年来在中国经济中表现越来越活跃的所谓央企。与地方政府一样,中国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央企也是以软约束著称的。就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情况看,我相信,中国的银行将在泡沫破裂的第一轮打击中幸存下来。但问题在于,房地产泡沫破裂只是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开始,初始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引出一系列更为重大的条件变化。如果这个变化意味着实体经济本身的危机,那么下降的正反馈就会被开启,中国的银行业也将肯定会面临第二轮、第三轮甚至更多轮的打击。所谓下降的正反馈,就是所有的负面因素都会同时或者相继发生,从而推动经济的不断下降,这种情形根本不是银行所谓静态的压力测试所能假设的。

中国银行业在业务模式及信贷文化上具有高度同质化的特征,这就是所谓资本消耗型模式,这种模式激励银行最大限度地放贷。在利差为中央银行所固定的情况下,这种赢利模式显然是最为轻松的。其实,这种不断融资扩大资本的赢利模式又何尝不是中国经济中一种普遍的赢利模式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