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宣武门的旧城楼,早已不存在。当年,在一二·一六的示威中,就在这座紧闭的宣武门城楼上,斯诺夫妇用照相机,拍下了美国人无法理解的这段历史--一部分中国人反对外族侵略,另一部分中国人却来镇压--在游行中,北大校旗,先后换了五面,但屡次被警察撕毁。学生们一次次跑进布店,买来白布,再次写上“北京大学”。
有一部分学生,从前门冲了出去,列队走进天桥广场。黄敬站在这辆电车上,向涌动的人潮发表演讲,带领大家,高呼“反对成立冀察委员会”和“武装保卫华北”。
实际上,一二·一六大游行,比一二·九学潮更成功。如果说,在一二·九学潮中,北大学生多是观望,那一二·一六大游行,已经没有北大学生能无动于衷。这次蔚为壮观的大学潮,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延期成立。
袁宝华回忆说,他在北大地质系读书时,宿舍里只住两个人,两个人在一二·九学潮之前,没说过一句话,但一二·九学潮改写了北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们又开始在群体议事中,探讨国家的命运。
不久后,北大学生得知,红军经过长征,落脚陕北。但此时的北大学生不知道,不久之后,他们也将有一次“长征”路线,恰好和红军相反,是南下昆明。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突袭卢沟桥,促发中日全面战争。很快,华北陷落了。国民政府下令,清华、北大、南开,南迁长沙,合组“长沙临时大学”。
11月1日,“长沙临大”开学。紧接着,首都南京沦陷,武汉告急,长沙战事也越来越吃紧。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中将,要求临大师生参军,化为抗日武装力量。蒋介石反对,下令临大继续南迁,为未来保存知识力量。
1938年2月19日,临大师生自长沙启程,跋涉两个多月,先后抵达昆明大后方。
在整个日据时期,北大只有文学院院长周作人留守,一直在北京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