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上)(1)

1938年春天,“国民政府行政院”下令,清华、北大、南开在湖南合组的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北大特殊的一页翻开了。

西南联大的教室,简陋而平凡。如今,这些教室多数已荡然无存,保存下来的屈指可数。

在这样的教室里边上课,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因为窗是用棉纸糊的,一刮风,风吹棉纸,沙沙沙地响,下雨的时候,雨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声音很大,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云南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许珍

西南联大初建,下无寸土,上无片瓦,只能借助昆明的现有学校校址。但昆明城区的学校,实在太少,所以联大理学院,不得不设在北郊,工学院在东郊,法学院和文学院远在200公里以外的蒙自县。当年陈寅恪、陈岱孙、朱自清、闻一多都是在蒙自一家外国公司寄住,条件十分艰苦。

抗战期间,昆明物价上涨了300倍,西南联大教授的工资只涨了5倍。为了养家糊口,即使闻一多这样的名教授,也不得不拿出手艺,挂牌为人刻图章。

闻一多一家有八口人,除了夫妇俩、五个孩子,还有从北方带来的老妈妈--赵妈--帮他做活。一家人的生活靠他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很困难。每个月,工资只够家人基本伙食费,要吃点小菜可以,要吃肉吃蛋就成问题。有次端阳节,我到闻先生家,一家人在开家庭会。开家庭会讨论什么问题呢,那天是端阳节,有人送来个鸡蛋,妈妈就说:“爸爸身体不好,这个鸡蛋应该给他吃。”

——西南联大毕业生

即便如此,闻一多依然用功学问,除了上课,轻易不出门。因为大家总是劝他“何妨一下楼”,渐渐地,闻一多教授多了一个雅号,叫“何妨一下楼主人”。

西南联大人多房少,就连盐商的仓库,也改成学生宿舍。

新校舍一个大房子住三四十人,双人床一排排地排满了,双人床对面有张长桌子。一个月大概6块钱的伙食费。吃的米,有一阵是云南粮仓供给的。那些米中,有相当多的沙子、稗子。穿的就更简单,两套黄布制服、一件棉大衣,就这么过冬。

——北大地质系教授董申葆

1938年秋天,日军第一次轰炸昆明。此后,日机频繁出动,一旦警报拉响,联大师生必须立即停课,躲避空袭。

为了减少损失,西南联大在滇黔川交界的偏僻小县,建了分校。那里的条件更差,食堂没有桌椅,学生们就把饭碗放在地上,用粉笔在碗的外围画上一个圈儿,表示饭桌。那里没有电灯,每当夜晚来临,学生们纷纷点起桐油灯照明。那时最为动人的场面是,晚饭后,学生们手持油灯,成群结队地去图书馆自习。

读书导航